1965年2月,时任战友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的晨耕与成员遇秋和生茂,开始为《长征组诗》谱曲。他们以往创作的作品大多是简洁明了、节奏分
1965年2月,时任战友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的晨耕与成员遇秋和生茂,开始为《长征组诗》谱曲。他们以往创作的作品大多是简洁明了、节奏分明,易于传唱的风格,《长征组歌》的完成稿只有10段,后4段是写长征以后的事情,还没有完成。而且《长征组诗》情景转换快,节奏变化迅速,感情跌宕起伏。由于《长征组诗》的10段诗词很难以一个律谱曲,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不同诗段分别谱曲。“按每一段不同的要求分别谱曲”这一总的创作方针确定之后,《组诗》的谱曲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生茂谱写前6段,遇秋写了后几节。分工明确,效率就快了很多,最后,参照并借用了肖华同志的原作《长征组诗》这个标题,把“诗”改为“歌”,于是改名叫做《长征组歌》。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在北京首次演出,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长征组歌》也就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是继《黄河大合唱》后,累计返场表演的次数最高的合唱,也为后来我国的演唱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二)曲谱的创作背景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时年18岁的肖华跟随红军主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肖华(1916-1985),江西省兴国县人。长征中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委,曾协助刘伯承多次完成任务。正因为目睹了很多长征中的场景,那样的一段战争中的情谊是十分珍贵的,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中,他才有了活生生的记忆与画面,他忘不了当年长征路上的每一个场景,忘不了和自己一起战斗生活过的战友。面对长征,他有很多想说的话,想告诉大家他的感受,正是等到这个时候,机会来了,1965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肖华再也按耐不住情绪,拿起手里的笔,泼墨挥毫,把长征重大事件用诗歌的形式演唱出来,写了长征一开始是何等艰难前进,又是经历了怎么样的磨难,最终胜利的到达陕北目的地,胜利会师,在病榻上创作完成了《长征组诗》[2]。《飞越大渡河》是在跨越大渡河的所思所想,描写了红军健儿是怎么巧渡金沙江,尤其在环境恶劣,条件险恶的情况下,我国红军英勇奋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度过大渡河,这种惊涛骇浪的场景,每当看到诗歌,读者都会感觉深陷险境,处处充满危机,能把现场还原成这样的诗人,不是亲身经历了,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