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了它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方法、内容、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飞越大渡河》,力求为后来的学习者研究合唱作品《飞越大渡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 要:合唱指挥随着合唱的发展而产生,随着合唱发展到更高水平,指挥设计也更加丰富多彩,从早期的“打节拍”发展到合唱团的核心,肩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该篇论文以《飞越大渡河》为题目,站在指挥的角度,通过歌词背景介绍、创作背景介绍与分析,研究与解读作品,通过指挥设计的研究,研读合唱作品与指挥之间的默契配合与艺术美感,探究艺术后面的艺术,站在理论的高度,欣赏合唱指挥的艺术精粹。
关键词:《飞越大渡河》;合唱;指挥设计
The chorus works "over the river" command design
Abstract:Chorus director with bor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orus with the chor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level, directing design more rich and colorful, also from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o "beat" the core of the choir,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re and more. This paper "over dadu river" as the topic, standing in the Angle of command, through the lyric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work, through the conductor design research, the study of chorus works and implicit cooper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the artistic aesthetic feeling, to explore the art of art behind, stand in the height of the theory, appreciate the art of chorus conducting.
Key words: "Fly over dadu rive";Chorus;The command desing
目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创作背景 2
(一)作品的写作背景 2
(二)曲谱的创作背景 3
二、作品分析 3
(一)曲式角度分析 4
(二)歌词角度分析 5
三、指挥设计 6
(一)排练准备 6
(二)指挥图示设计 7
(三)指挥方式设计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合唱作品《飞越大渡河》指挥设计
合唱起源于西方,刚开始带有很大的宗教色彩,受众较大,也因此流传广泛。鸦片战争时期合唱才随着宗教传入我国,这才启蒙我国对合唱艺术进行学习和进取[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合唱艺术蓬勃发展,优秀作品如春笋般涌现,《长征组歌》便是其中的经典著作之一。过去了几十年,《长征组歌》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名篇名段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人们喜爱的是其中激情闪动的青春与岁月,是蕴含的不折不挠、内心坚定的勇敢信念。在合唱作品的研究中多以《长征组歌》为例,但以《长征组歌》套曲中的第五套曲《飞越大渡河》为例研究这类议题的人很少,本文就是通过从创作背景介绍、曲式歌词分析对《飞越大渡河》进行的浅显探究,以此来对《飞越大渡河》进行指挥设。
一、创作背景
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红军以过人的毅力与机智,战胜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打出了多个经典战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都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至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会合,保存了伟大的红军力量,保留了胜利的火苗。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受上级委托,曾参加过长征的将军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呕心沥血,用艺术的方式完成了12首经典著作。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各具特色的战争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格调与红军传统歌曲融合在一起,最终制作成功鸿篇巨作——《长征组歌》,《飞越大渡河》是其中的第五乐曲。
(一)作品的写作背景
1965年长征胜利30周年,为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受上级指派,晨耕、生茂、遇秋、肖华(后来加入)等人临危受命,决定对《长征组歌》进行谱曲,4人呕心沥血,肩负重担,于7月终于完成,并在同年完成了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