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的艺术性、戏剧性、民族性、技巧性、歌唱性、抒情性等各方面对肖邦《革命练习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并提出《革命练习曲》对后世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摘要:肖邦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27首练习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本文从这首作品的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然后从作品的艺术性、戏剧性、民族性、技巧性、歌唱性、抒情性等各方面对肖邦《练习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并提出《练习曲》对后世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肖邦;《练习曲》;艺术特征。
Analysis of Chopi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Revolutionary Etude
Abstract: 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 is one of his masterpieces,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circulated in the 27 etude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author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works. Then from the ideological work, drama, nationality, and singing skills and lyrical aspects o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opin "Etude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influence of"Revolutionary Etud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Chopin;Revolutionary Etude;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前言
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生活与创作融为一体,在人类音乐历史上肖邦的地位举足轻重。肖邦的作品多数以钢琴为主,他把钢琴练习曲的技巧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从而把钢琴练习曲的进程也推向了高潮。其中最为著名的《练习曲》就是一部巅峰之作,这首作品对当时的音乐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来钢琴音乐的创作、研究和演奏产生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肖邦《练习曲》
(一)关于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1849),降生在波兰周边的热拉佐瓦沃拉。肖邦自幼喜爱音乐,天赋聪慧,从小就跟随母亲和姐姐学习音乐知识。6岁跟沃夫采赫·瑞夫尼系统地学习钢琴,7岁时,他试着作曲,因此《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就这样诞生了。他勤奋学习,进步快,8岁时就登台演奏协奏曲,被誉为“小天才”。肖邦的父母经常在家里聚集一些知名朋友,有画家、音乐家、文学家、科学家等。肖邦深受他们的影响,他视野开阔,有着很强的民族意识,深爱着自己民族文化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青少年时期的他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随后在欧洲举办多场演奏会并以钢琴家的身份演出。但由于波兰动荡不安20岁时就出国发展。
1831年肖邦定居巴黎,并在巴黎展开了演奏与作曲生涯,当时的他很受社会名流的喜爱,身边又聚集了一些知名朋友,其中有李斯特、舒曼、海涅、门德尔松、柏辽兹、希勒、贝里尼等人。他富有诗意、卓越的钢琴演奏轰动了当时的巴黎,使他成为波兰的一颗明星,门德尔松称他为“钢琴家中第一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钢琴作品,钢琴音乐创作涉及到各种体裁,例如:夜曲、圆舞曲、练习曲、玛祖卡舞曲、谐谑曲、奏鸣曲、协奏曲、幻想曲等以及摇篮曲、船歌、回旋曲和其他室内乐、歌曲等。很多作品都和国家的命运、思念相联系,并有着深刻的戏剧性和民族性。这个时期的作品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感情奔放、时而诗意激荡、时而忧郁孤独,比前期作品中少了一些动力和紧张度。音乐形式逐步的复杂化,表现手段也逐渐丰富多样。
尤其是在华沙运动失败后,他的钢琴作品创作常带有强烈的悲愤情绪,在其钢琴作品中抒发着他对国家、亲人的怀念,渴望着民族独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向侵略者证明“波兰不会灭亡”。当他获知祖国起义遭到镇压,华沙沦陷,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他悲愤之余创作了《c小调练习曲》,被后人成为《练习曲》。因此舒曼把他的音乐称作“隐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肖邦晚年生活孤寂,1848年他抱病去英国旅行演出,使病情恶化。一年后,肖邦在巴黎逝世,终年39岁。肖邦一直希望,自己死后心脏被送回故乡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