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作背景 《练习曲》是肖邦1831年所作的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一首重要作品,他一生共创作了27首练习曲。“练习曲”一词来自于法文“Etude”,是特意
(二)创作背景
《练习曲》是肖邦1831年所作的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一首重要作品,他一生共创作了27首练习曲。“练习曲”一词来自于法文“Etude”,是特意训练手指的演奏技术的。练习曲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伴有特殊的技术和目的性,为了手指演奏的技术性谱写的乐曲,例如:八度的音程、琶音、音阶、颤音等。第二种是用于音乐会的演奏作品,具有炫技性。虽用于音乐会的演奏曲,但与前者存在一定的联系。[1]在经过二度创作的演奏中将这两种类型进行融合加工,演练为一种技术性较强的作品,用于剧院大型的演奏中。为了使练习曲的音乐表现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提高,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们,他们写出的练习曲往往规模较大,将音乐美学观和以乐传情的情感论充分的发挥。正如肖邦的《练习曲》是浪漫主义音乐这时期的巅峰之作。
1831年9月,10个月的起义最终被粉碎。当时正在赶赴西欧的肖邦听闻后,心中悲愤万分,这个不幸的消息敲碎了肖邦的心。他一个人回到住处,悲愤的情绪使他坐如针毡,不停的在屋子里徘徊。此刻他的脑海中是硝烟弥漫的波兰,是火光冲天的华沙,是倒在血泊中的起义者......他痛苦地紧闭眼睛,不敢再想象那些场景和画面,此时的心被狠狠的揪着。因此,肖邦把所有的愤怒之情倾泻在钢琴上,把炙热燃烧的爱国感情凝结在音符里,在音乐创作中他倾注了全部感情,在纠结无奈的心境中写出的——《练习曲》。这首练习曲虽是c小调,但从头到尾充满着坚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息,整篇乐曲透露着英雄行性和悲剧性。所以,这首乐曲被后人称为《练习曲》。练习曲中肖邦内心的悲伤、愤怒与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暗示了波兰人民在失败后的抗争意志坚定不移以及对胜利的渴望之情。
二、肖邦《练习曲》的艺术特征
《练习曲》是肖邦1831年创作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练习曲,也是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民族性作品。《练习曲》属中小型器乐体裁,曲式运用肖邦早期波洛涅兹和玛祖卡中简单的三部曲式,速度热情是有魄力的快板,整首乐曲为c小调,节拍为4/4,他的和声丰富,伴奏织体丰满,有时调式调性的变化也很微妙。这是一首主题鲜明、形象单一的音乐作品。
(一)民族性与戏剧性
肖邦不仅是浪漫乐派的作曲家,也是民族意识顽强的作曲家,他的多数作品都表达了爱国情感。他的爱国热情,最直白的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肖邦《练习曲》的内涵丰富,他把自己的激情都融进了这首钢琴作品中。
《练习曲》每个小节都充满着民族性和戏剧性。从爆发性的开头到号召性的结尾,全曲都表达了肖邦内心的痛楚、叹息、愤怒和不满的抗议,呐喊声的轮番交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担心。《练习曲》具有鲜明、浓厚的民族风格与热情、外加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
《练习曲》的音乐形象来源于右手刚毅的和弦和左手奔腾的音阶相结合演绎出来的。带有号角性和性的音调,最直接地突出了主题。前面的8个小节是引子,音乐是从右手弹奏的是一个具有号角性和“呐喊般”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开始的,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突然,很有爆发力,表现了作者悲愤的情绪。左手弹奏的低音是激烈的十六分音符,翻滚流动的快板,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表达了肖邦听到华沙失败的噩耗,内心的绝望,情绪激动的一发不可收拾。
旋律经过两次下行后,左右手一起下键弹奏出激情澎湃、爆发力强的旋律。从连贯、有力地高声部第三次下行到低声部,给人以紧张不安的情绪,由上往下冲的旋律连续弹奏三次,仿佛表现了肖邦知道华沙沦陷后痛苦、愤慨、绝望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