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者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小城萨尔茨堡,他生命中过半的时间是在这个小镇度过的。莫扎特
(二)作者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小城萨尔茨堡,他生命中过半的时间是在这个小镇度过的。莫扎特的父母亲都很热爱音乐,出生于宫廷乐师家庭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童年时期的莫扎特随父亲和姐姐到欧洲许多国家进行巡演,受到各地人们的热切喜爱,名气也越来越大,天资聪颖的他被人们称赞为“音乐神童”。旅行使莫扎特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各国音乐风格,并结识了马蒂尼、撒马丁尼和巴赫最小的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随他们学习作曲技术,为此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辉煌的童年是莫扎特一生生活中最美好的时期,在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出生活结束后,1773年底莫扎特同家人回到了家乡萨尔茨堡,担任小镇里的教堂管风琴师。此时他的创作逐渐进入成熟时期,完成了钢琴奏鸣曲(K.279—284、K.309—311)、9部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交响曲、小夜曲等,作品产量很多。然而在故乡这些年的生活并不愉快,在此期间常常与当地大主教发生矛盾,受到大主教凌辱,并且一直对自己的乐师职位并不满意,1781年时,莫扎特忍无可忍,辞退了乐师的工作,去往维也纳开启他生命之中最后十年的创作生活。来到维也纳后,由于入不敷出,莫扎特这十年的生活穷困潦倒,常常需要朋友的救济,但这却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最优秀的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都作于此时。在维也纳他与海顿结识,吸收学习海顿交响乐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古典主义时期较高成就的交响乐,创作达到顶峰时期。
1791年贫困的莫扎特感染了风寒,疾病未能阻挡他的创作,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完成于这一年,或许是天妒英才,未能完成《安魂曲》莫扎特就离开了人间,逝世后的他被随意的葬在一个贫民墓穴里。我们为这位音乐奇才创造的不朽作品而赞叹,又为他悲惨的命运感到惋惜。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莫扎特短短的一生都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他的创作领域广泛,作品数量丰富,歌剧是他最突出的创作领域,但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受到18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更侧重于旋律的表达,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深刻的、富有哲理的,那么莫扎特的音乐中充满了温暖、阳光,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丰富多彩的创作手法使歌剧中的宣叙调与咏叹调运用在器乐演奏之中,他的十九部奏鸣曲多数都与歌剧创作手法相似,因此他奏鸣曲中极强的“歌唱性”特征成为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独有的风格。
不同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通过收集与整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大致分为“故乡奏鸣曲”时期、“巴黎奏鸣曲”时期、“维也纳奏鸣曲”时期。本文分析的K.283这部作品便创作于“故乡奏鸣曲”时期(K.279—284),这是1774年莫扎特游历演出完回到家乡所作。这六首早期作品虽然受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影响较深,但已经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和明媚乐观的风格。
“巴黎奏鸣曲”(K.309—K.333),这是莫扎特青年时期的作品,于1777年莫扎特伴随母亲去往巴黎旅行时所作。除了K.309和K.311两部作品是途径曼海姆时所作,其余五部皆是在巴黎期间创作,此时他所履历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艺术手法表现也日渐成熟,又受到巴黎、曼海姆交响风格的影响,音乐富于活力,声部对比较为强烈,情绪变化明显。
作品(K.475、K.457)作于维也纳,与此前作品相比多了一些悲剧色彩。同样作于维也纳的四首晚期作品(K.533/494、K.545、K.570、K.576)是莫扎特奏鸣曲创作艺术的高峰,受到巴赫的影响,复调因素增多,运用了主调与复调相结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