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制造商会建立专门的软件测试部门,如联想公司的徽标认证实验室,从事各类软件的测试工作。他们主要负责测试各型号笔记本在旧版本系统升级到
笔记本制造商会建立专门的软件测试部门,如联想公司的徽标认证实验室,从事各类软件的测试工作。他们主要负责测试各型号笔记本在旧版本系统升级到最新版本系统(Upgrade)后联想自带的软件有没有在升级过程中缺失或者功能无法使用以及直接从服务器上下载安装最新版本(Preload)后笔记本的一些性能和驱动的兼容性以及WHQL(Windows Hardware Quality Labs)测试,微软徽标认证计划确保了笔记本的硬件、软件以及XML服务等和 Windows 操作系统兼容性和运行的稳定性。Upgrade以及Preload测试大致内容是比较各种硬件设备升级前后的版本变化,如WIFI,蓝牙,显示适配器,网络适配器驱动等设备。接着对比升级前后的系统环境的运行流畅性。而WHQL测试则是需要同时测7到8台机器,每台机器需要人工手动维护测试前准备工作,例如将电源选项设置成never、关掉防火墙、打开testmode等,这些大量重复的准备工作不仅浪费了公司的人力资源也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将这些需要手动操作的准备工作以自动化方式来实现从而达到降低测试人员工作强度,加快测试进度是本次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3 测试的发展历程
测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软件测试和硬件测试,软件测试一般是对使用的软件进行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6]的关键一趴,是其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中药步骤。一般来软件测试是对软件按照需求分析文档规定的功能需求以及性能需求、设计的规范性和编码的规范性在软件投入使用的最终的审核。软件测试会在大程度上避免软件使用时出现很大的问题问题,同事也也避免了软件正式的使用过程中因各种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笔记本软件测试的任务是为了保证出产软件的质量。测试的目的是找出程序上的错处,但是笔记本软件测试却不能够担保软件完全没有问题。
作为软件测试行业的伟大领头羊,在1972年Bill Hetzel博士提出:“软件测试就是建立一种信心,认为程序能够按预期的设想运行。Establish confidence that a program does what it is supposed to do. ”随后,Glenford J. Myers[7]在1979年提出了他对于这方面的理解:“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的一个程序或者系统的过程。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a program or system with the intent of finding errors.”
寻找错误是测试的最终目标,并且是尽最大可能找出最多的错误。 Myers还给出了与测试相关的三个重要观点,那就是:
1、 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
2、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3、 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软件测试模型[8]的演变
V模型: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如图1.1所示:
W模型:测试过程贯穿了整个软件的开发。该程序不是测试的唯一对象,被测软件的分析需求、设计功能、过程的实施等同样要进行测试,也就是说,测试和产品的最终实现一起进行的。W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产品的产出过程中能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所在。例如,产品在结束功能设计之后,测试人员就应该投入到对功能设计的测试当中去,能够做到尽快的找出系统功能的缺陷和不足。W模型示意图如图1.2所示
总结:
V模型的缺点是它将测试定义为产品实施后的阶段,单一的只对程序寻找错误,却忽略了在需求分析以及系统设计方面,测试活动也十分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W模型的缺点在于在W模型中,产品实现的一系列活动是视为连续的,这代表这测试和其他包括分析需求、设计概要、编程序等,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只有上一活动完全完成,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