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山老师现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教学期间还多次参加很多大型演出,并且很多部影视剧都由他配乐的。他在《汉江韵》方面也有专题介绍,在古筝上开
王中山老师现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教学期间还多次参加很多大型演出,并且很多部影视剧都由他配乐的。他在《汉江韵》方面也有专题介绍,在古筝上开拓性地运用了左右手轮指、弹轮等技法,丰富了筝的表现力。【1】
(二)创作背景
古筝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弹奏乐器。早在几千多年前是单纯的作为歌唱性的伴奏乐器,在秦国就已经流行。古筝也一直被认为是民族乐器的一座瑰宝,由于它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的地方广。并且分为很多流派,分别跟不同的地区的民间戏曲、曲剧等相互融合而成,所以风格流派各不相同。河南筝派就是其中的最富有地方色彩的流派,其中《汉江韵》是河南筝曲的代表作。据了解,筝曲《汉江韵》是由《汉江》和《书韵》两个小曲子连缀而成的,故名《汉江韵》。{2}
河南地处中原,因此河南筝派有被称为“中州调”。而《汉江韵》这首筝曲是由河南南阳地域的鼓子曲而演变来的,就是在板头曲的背景之下创作而成。河南的板头曲包括带有词曲的和纯器乐的,所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汉江韵》和其他的河南筝曲大多数是源自于板头曲和鼓子曲。另外河南派的筝曲主要流传于洛阳、开封、南阳等地,有比较多的民间艺术家运用河南板头曲创作,原汁原味且富有特色。筝最开始是属于伴奏类型的乐器,后来才独立来演奏旋律,并且逐渐演奏一些小型的古筝曲目。由于短小精炼,精致细腻。情绪活泼明朗,流派地域的风格也比较浓厚,所以传统的古筝曲子用的还是原来的名字。《汉江韵》它本身是由那个板头曲而来的,为调节气氛活跃度,渲染气氛的。在此曲开头第一句,跟板头曲的谱子基本上是一样的,后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一来就突出了旋律,它们之间的旋律起伏和力度的变化,富有对比性的风格逐渐演变为独立的筝曲,因此《汉江韵》就是由河南的板头曲演变而来。
二、筝曲《汉江韵》的创作风格
(一)曲式特点
《汉江韵》这首筝曲包含了两个调式,曲子上半部分是C宫的调式,曲子下半部分是C徵调式,同时又以两个八度为中心循环重复了一次。而且定弦本身形成了调式的色彩转换,作曲家之所以选用这种方式,是因为《汉江韵》这首筝曲它本身在曲式方面就是两种不同的融合形式。它原本是由河南的板头曲而演变来的,在河南筝派中,也有主体部分。中间一段旋律它的创作特点是“八板体”较多,也就是说一个小节是一个板,以八个板来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乐句。整首曲子以八个乐句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曲目,全长大概有六十八个板。在《汉江韵》这首曲子中,它在创作特点以及结构上,与这个《八板》在原始的基础上基本是一致的。并且在这首曲子当中,曲目的旋律音调是变化莫测的,并不是一成不变或者以很拘谨的形式出现。因为作曲家在很多改编的曲子当中,在改编的时候旋律也不会一成不变。
本筝曲的曲式分析图如下,通过整首乐曲以ABA的形式出现。(详见图1)
部分A段 B段A段(再现段)
内容 ‖: a + b :‖ + a1 ‖: a + b :‖ + b1 ab + a1 + b2
小节 1-8 9-19 20-32 33-45 45-51 52-60 61-68
调式 C宫调式 C徵调式
图1 曲式结构图
《汉江韵》在创作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听起来感觉是音头重,曲谱也是很有连贯性。在结构方面,采用了ABA的曲式结构,在教材上可以看出是分成“书韵”+“汉江”+“书韵”。 该曲选材河南曲剧,河南本土的地域特色浓郁,热情明朗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丰收的美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