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吕村战鼓的现状与传承价值(2)

新中国成立初期,吕村集有12面鼓。但从1957年开始,“大跃进”、“”等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遭到冲击,搁置了很长时间,战鼓与其它民间艺术的命运同样


新中国成立初期,吕村集有12面鼓。但从1957年开始,“大跃进”、“”等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遭到冲击,搁置了很长时间,战鼓与其它民间艺术的命运同样受到冲击,鼓息人散。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克服了无资金、无做鼓人、无师傅、无人学的困难,在河南省第一个恢复了战鼓活动。时任吕村集村支部号召村中的青壮年重新开始练习击鼓,吕村战鼓重新登上舞台。从1969年重新组建后,成立了一支战鼓舞团,表演队伍日益扩大,它在安阳周边各地为各类喜庆活动增加色彩,同时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类庆典迎宾活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妇女开始打鼓。现在,吕村战鼓舞团的成员基本上以女性为主。

当今,吕村战鼓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通过队形变换,利用各种步伐,用挎鼓对击的形式进行表演,主题明确,重点突击,从音乐到动作体现古代战争中战士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保卫疆土,消灭敌人的军旅生活。尚武精神贯穿始终,是体现古代战争的具有征战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吕村战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获得众多奖项,例如第四届河南省民间艺术音乐舞蹈会演一等奖、安阳市洹水民间艺术大赛特等奖、全国传统舞蹈展演大赛银奖。2003年,市文化局宣传部授予战鼓基地为“民间艺术基地”“优秀文化阵地”。2009年6月,吕村战鼓在被河南省政府确认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吕村镇也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吕村战鼓的现状分析

吕村战鼓的发展是民俗发展的延续,作为优秀民族艺术文化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吕村战鼓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却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待我们进行解决。

(一)吕村战鼓投入现状分析

吕村战鼓作为优秀的民族艺术却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战鼓道具无法满足鼓手的需要,不能够及时进行更新,而且演出收到的演出费无法满足鼓手的需要,资金严重不足,所以很多的道具无法更新和维修,人们的打鼓热情也大打折扣。战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演出所得的酬劳,以鼓养鼓,而这种“以鼓养鼓”的资金来源已不能满足鼓的更新与维修,需要外来资金的投入。而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人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很多的投入方认为吕村战鼓作为一种旧时期的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应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投入方迅速地减少,在资金上没有足够的保证,导致吕村战鼓发展日益萎缩。吕村战鼓作为一个气势恢宏的民间艺术,需要一个巨大的场地才能够表现出其强大的演出阵容和规模,表演时的气势磅礴都需要场地的支持,只有开阔的场地,才能够让鼓手和表演者能够更加热情的表演。但是目前安阳市却没有专门进行吕村战鼓训练和表演的场地,阻碍其发展与表演。而且由于鼓手的时间不统一,训练时间无法统一在一起,在进行排练和表演时,往往会有些人无法到场,同样使得表演不完美。而且对于吕村战鼓,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吕村战鼓舞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投入方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群众百姓的大力支持。

(二)吕村战鼓继承人现状分析

吕村战鼓从古代传承至今,原先有很多的继承人,以前打鼓的都是男性鼓手,因为他们威猛雄壮,具有力量,所以打起鼓也是非常的具有号召力。但是现在继承人却越来越少,男性鼓手屈指可数,大多都是女性鼓手。而在当下,由于人们的观念认为吕村战鼓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战鼓舞不再受到重视,投入方的减少,资金的不足。由于战鼓舞的收入不能满足鼓手的日常生活需求,农村青壮年大多另谋生路外出打工,吕村战鼓的鼓槌别无选择地落在了女性的手上,战鼓的气势与勇猛的本意就大打折扣,只存娱乐烘托气氛。很多男性觉得打鼓不再适合自己,而更多的选择是外出打工。留下女性在家,所以战鼓慢慢演变成了女性鼓手。但是由于家庭妇女都需要操持家务,伺候家里的老人,照顾自己的孩子,还有进行田间劳作,一天下来身心疲惫,打鼓需要力气,这个时候女性打鼓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目前人们对于吕村战鼓中的尚武精神已经所知甚少,所以对于它的的传承看重的人不多。有的父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进行打鼓,觉得打鼓是没有前途的,更多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去工作。大家在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吕村战鼓在发展中,继承人越来越少,吕村战鼓的继承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