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三姐》音乐的艺术特征(2)

电影1960年播出之后就得到了当时人民的深爱与深深地推崇,由于《刘三姐》的播出也将广西的民歌和广西的风土人情推送到了全国,让全国的人民更为了


   电影1960年播出之后就得到了当时人民的深爱与深深地推崇,由于《刘三姐》的播出也将广西的民歌和广西的风土人情推送到了全国,让全国的人民更为了解广西的民族文化。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电影里面的广西本土的歌曲,尤为有代表性的就是阿牛和三姐定终生的那首《世上哪见树缠藤》。本文就主要以上例对电影《刘三姐》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音乐是体现影片主题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要和影片所述的故事情节相搭,相辅相成,它的艺术特征通常为本土性、渲染性以及艺术性(音画结合,烘托气氛)。电影作为这个时代的新兴产物,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其表现手法主要的就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和音乐的结合来衬托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因此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也逐渐变大,发展至今,甚至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音乐作为一种有声元素融合于电影之中,既能够为影片烘托了艺术氛围,同时也起到了渲染的作用。电影和音乐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电影音乐和画面结合是一种非常态的结合[ ]。

《刘三姐》有着属于自己的优美风景,它是在故事片的基础上加入了当时电影所没有的自然风光元素,有着十分新颖的表现力和渲染力。《刘三姐》不仅是当时的第一部风光故事片,也是将是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进行结合的成功之作,在当时的流行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创新,让原本完完全全广西本土音乐风格的歌曲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突显了电影《刘三姐》音乐的独特性。

   二、电影《刘三姐》的演唱特征

人民用歌声分享他们的欢乐“用歌声消除他们的忧愁”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愤怒,歌声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是他们倾吐心声的唯一方式[ ]。在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演唱形式里,对歌是主要形式,它是以男女对唱为主要艺术方式,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所以在电影《刘三姐》的演唱形式上面,作曲家依旧以对唱的方式对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进行创作,使得《刘三姐》中的音乐更有韵味,更能让人感觉到它的独特性。无论是在三姐和莫财主对歌时所有的歌曲还是在三姐与阿牛哥私定终生所演唱的《世上哪见树缠藤》里,都是将对唱这一特色贯彻到底。见谱例1:

刘三姐对歌:

   由此可见在广西的本土文化里,男女的对歌通常都不是直接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唱景唱情来变现自己的想法以及心情。见谱例2:

《世上哪见树缠藤》

  在广西文化当中,对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因为广西人民喜爱唱歌,都是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与陕北的号子有着极大的不同,广西山歌在歌词和唱法上面更为的细腻,不是单纯的找一个发力点,而是用婉转细腻的方法来给自己干活的时候增加乐趣和力量,这也是南北方差异的明显对比。

采茶时候对茶歌,采花则可以对花歌,在三姐绣花的时候也有这么一首歌,见谱例3:

《花针引线线穿针》

   这首歌体现了广西地区民歌手在民歌演出上的造诣,歌词与曲调都是信手捏来。即兴感很强,见景见物都能开口就唱,在保持了所见之物的现状之后,通过一些拟人或是夸大的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在广西本土文化中,男女劳动时分工比较明确,男性和女性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在工作地点上面也不同,有时人与人之间隔着一条河、有时则是隔着一座山,由于广西民歌都是见物抒情,信手捏来,即兴感较强。而演唱时,更注重的是歌曲的情感,绝大部分都是以真声来演唱,所以歌声传播较远,辐射范围较广。这种你问我答,一唱一和的形式,就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后人逐渐的用“对山歌”的形式来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以对山歌的方式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