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反作用力。但客观上说,金融存在区域性是必然的,尤其是在我国。我国地域辽阔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反作用力。但客观上说,金融存在区域性是必然的,尤其是在我国。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的差异必然会对金融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区域间差异过大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区域间金融的研究,分析区域间金融差异,寻找导致差异的主要因素。再从影响各个区域的主要原因入手,制定相关金融政策,能更好地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缩小各区域间的差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1区域金融的相关理论
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正可谓是相辅相成,也正是两者间的紧密关系,相关理论也主要包含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区域经济理论;二是金融理论。下面将阐述相关重要的理论。
1.1区域经济理论
1.1.1循环累计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区域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化后,会引起另一区域的相应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化,而相应发生了变化的经济因素又对前一个因素或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使其随着变化因素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不断累积而成循环发展趋势。在解释区域间相互的作用时,缪尔达尔用了两个完全相反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解释见图1所示。
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缪尔达尔指出,在市场主导的机制下,扩散效应(资本要素从经济发达区域流向经济相对不发达区域)产生的影响远小于回流效应,为此,他建议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优先发展具有较好经济条件和较高市场化水平的区域,在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他们的扩散效应去带动其他相对落后区域,同时他也指出,政府也应该防止回流效应使得区域间差距扩大。
1.1.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和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在某些观点上却是一致的,如支持区域非同步、非均衡发展。在提出的时间上,增长极理论提出的时间更早,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的,他认为非均衡的发展可以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策略。佩鲁论证了,经济的增长的时间、强度、速度因区域而异,想要减少区域间差距则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扩散力度的扩散效应来达到。因此,可以发展增长极区域,当其达到一定阶段时,增长极区域会便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
1.1.3倒‘U’型理论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其《区域不平衡与个国家发展过程》论述了区域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的问题。他把区域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两者的关系:在初期阶段,区域之间差异小,这种小差异主要可以理解为大家都在同一起点上,差异小;第二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因素的差异,占有资源不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进入第三阶段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健康稳健增长,区域之间的差异将逐渐减小。若把整个过程合而为一,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差异之间则可描述为一个倒‘U’型。
1.1.4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是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其所写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弗里德曼认为,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在经济因素的差异,区域发展时会形成若干“中心”和依附于中心区域的“外围”。弗里德曼认为两者在经济关系上是不平的。中心区域由于占有更多的优势经济因素,经济会快速发展,只有当中心区域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或趋于饱和时,经济因素才会流向外围区域,外围区域才能依靠这些经济因素得以发展,最终才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