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研究(3)

1.2金融理论 1.2.1金融结构理论 金融结构理论是由美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RaymondW.Goldsmith(中文译,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1.2金融理论

1.2.1金融结构理论

金融结构理论是由美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RaymondW.Goldsmith(中文译,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一书中提出的。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把各种金融现象归集与三个方面,即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结构。但在具体评定一国(区域)的资产规模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发现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复杂的计算,这加大了评定工作的难度,大大阻碍了资产规模的评估。在大量的分析评估以后,他选择了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度量和评价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最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选用一国或地区存贷款之和与GDP之比近似计算FIR。

1.2.2麦金农―萧模型

“麦金农―萧模型”也就是在金融界有着深刻影响的金融深化理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经济学的主要理论都还集中在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实体经济因素的讨论上,在60年代初期,好不容易意识到货币金融因素时,却只关注到发达国家的发展,这些引起了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萧注意。麦金农和萧以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于1973,两者分别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麦金农和萧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和金融后,以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影响为依据,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抑制是指政府过多的干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恶性循环;金融深化则是指出,若政府减少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有助于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两者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也将他们的理论合称“麦金农―萧模型”。

1.2.3内生金融理论

内生金融理论也叫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是对“麦金农―萧模型”的完善。金融深化理论在提出后便被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但在“麦金农―萧模型”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尝试并没有麦金农和萧描述的那么有效,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才开始意识到“麦金农―萧模型”的理论及其扩展有局限性,并且在政策主张也有不少缺陷。再此基础上很多学者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了批判继承,在认同其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相互影响的主张的同时,将其观点具体化,规范化,找出金融发展的内生根源,并将内生增长和金融市场(内生金融中介体)并入了麦金农―萧模型,对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体)的内生形成以及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新的论述,使得金融深化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