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多重的身份本就代表着他的不平,身为音乐家的他创作出了能够唤醒国家的巨作,身为无产阶级家的他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
冼星海多重的身份本就代表着他的不平,身为音乐家的他创作出了能够唤醒国家的巨作,身为无产阶级家的他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他为抗战事业和中国文化都做了极大贡献。他擅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够轻易塑造出各种的音乐形象,他创作的作品都具有浓郁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冼星海一生创作无数,但其中最优秀、影响最广的作品还属《黄河大合唱》。同时它也代表着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辉煌里程碑。
(三)创作背景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国内抗日战争爆发,此时抗日救亡运动达到了高潮时期,而时代主题就是保家卫国。光未然经过黄河,见其波澜壮阔、气势宏伟,使得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为了号召群众,激起人们抗日的激情,他用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1939年,光未然先生来到延安,在感慨时代的同时,为了发扬与《黄河颂》同样的精神,便又创作了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包含了八个部分,依次是:第一部《黄河船夫曲》、第二部《黄河颂》、第三部《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部《黄河对口曲》、第五部《黄水谣》、第六部《黄河怨》、第七部《保卫黄河》、第八部《怒吼吧,黄河》。[1]
《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便是《黄河颂》,顾名思义,黄河的地理特征、自然特点和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是《黄河颂》音乐意象的主要来源。《黄河颂》通过其激昂旋律和豪迈韵律对黄河形象和黄河历史进行描述和回望,讴歌了黄河的博大胸怀,通过借物寓情的手法来反映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
二、歌曲《黄河颂》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规范严谨
歌曲《黄河颂》是由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的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它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副黄河涛涛、川流不息的宏伟画面。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调与民间音调为基础,融合西方的大小调式音调,将中国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呈现了出来。该曲的调性是C大调,全曲是以三部曲式构成,同时运用2/4、3/4、4/4三种拍子。(详见表1)
表1曲式结构图
歌曲(1——4小节)的前奏在以主三和弦的分解中奏出了壮阔、热情而又深切的主题,低音伴奏音型为八度震音,呈现出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追溯。
A段(5——32小节)的主题乐句一开始平缓低沉,忽地陡然升高,波动较为强烈,却很自然的从4/4拍转入了3/4拍,由此将黄河整体雄浑中带着蜿蜒盘转的形象表现出来。没有下属音的自然大调的六声音阶是A段音乐的旋律风格,整体旋律中最突出的是主三和弦的三个音。而五声音阶的三列音或四列音,如Do——Re——Mi——Sol、Mi——Re——Do——La等,频繁的出现,冲淡了旋律进行中所隐含的和声功能。[2]这样的曲调旋律在融入中国语言后,便形成了中国式的独特风格,让人们在享受时代旋律的同时也能怀旧民族风格。
经过六小节的间奏(33——38小节),(见谱例1)变化进入B段(39——71小节),旋律转而进入了2/4拍子,热情洋溢的音乐情感被稍快些的进行速度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