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常派豫剧《花木兰》唱腔的艺术特色(2)

在吐字上:字正腔圆、强劲有力、字合四声、轻重有度[2]。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中的“仗”、“关”、“园”、“干”等字唱得干脆利落,毫不犹豫


在吐字上:字正腔圆、强劲有力、字合四声、轻重有度[2]。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中的“仗”、“关”、“园”、“干”等字唱得干脆利落,毫不犹豫,将花木兰虽为女子但依然能卫国保家的壮志情怀表露无遗;在情感抒发上:以情带声,以声绘情,声情并茂,如《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中当身着女装的花木兰见到贺元帅时,第一句的唱词将花木兰的羞涩、温婉表现的惟妙惟肖;在表达人物内在情感上:性格鲜明,细致入微,如《用巧计哄元帅出账去了》的第一句“用巧计哄元帅出账去了”用高亢,潇洒的语调和明快有力的节奏,表现出一个器宇轩昂的花将军形象,而下一句“羞得俺花木兰脸上发烧”,让我们看到的是深闺女子羞涩、端庄、温婉的淑女形象。常香玉在《花木兰》中饰演花木兰这一角色,采用多种豫剧唱腔板式,其中最多的是【二八板】,用优美浑厚的唱腔将花木兰女装时的少女情怀和阵前时“花木隶”的英雄气概演绎得活灵活现,这一刚一柔的融会贯通将花木兰的这一角色饰演得浓墨重彩,这也是豫剧《花木兰》上市后传唱率最广,最高的原因,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为了让人们对《花木兰》更深层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常派豫剧《花木兰》的艺术魅力。

(二)创作背景

北魏太武帝年间,外敌来袭,朝廷下令,诏令将士回归军队。作为在籍将士的花弧因年过花甲,无法与敌军抗争,身为子女的花木兰毅然决然地决定代替父亲前去抗敌。在与敌军抗战期间,花木兰表现突出,屡建奇功,得到贺将军的赏识,最终北魏大获全胜,朝廷将花木兰封为尚书郎。贺元帅带领将士前去花家祝贺,当贺元帅看到身着女装的花木兰时惊讶不已,听到花木兰的讲述从军的经过后,对花木兰赞赏有加。

豫剧《花木兰》是建国初期陈宪章、王景中根据京剧马绍波的《木兰从军》编写的[3]。当时陈宪章、常香玉夫妇想为祖国献出一份力,就向上级写报告申请要排一出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豫剧曲目,演出所得经费为国家捐献一架飞机。《花木兰》就是当时陈宪章一边编写一边排练修改才排演出的优秀剧目。1951年正式与中国大众见面,由豫剧大师常香玉带领河南省豫剧一团“香玉剧社”在西北、中南、华南各地巡回义演,所得利润为抗美援朝捐助“香玉剧社号”战斗机[4]。豫剧《花木兰》的出现不仅响应了我国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且激发了全国的爱国情怀,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二、豫剧《花木兰》的艺术特色

(一)唱腔风格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段运用了高亢、奔放的豫东调。这时的花木兰以男子“花木隶”的身份呈现,旋律线没有太大变化,大部分用简单的八分音符来修饰花木隶的内心情感变化。在节奏上常香玉大胆地去掉了许多间奏,只在每一段加入少量伴奏。在这段唱段中为了增添戏剧色彩,常香玉运用了甩腔、润腔和衬词等方法。在“谁说女子享清闲”中,“谁”就使用了下滑音的润腔方式,使反问的语气更加明显。(参考谱例1)如下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等句,为了使唱腔更加生活化,常香玉运用了“依字行腔”的创腔手法;“咱们的鞋和袜”的“袜”本在普通话中是四声,但由于河南方言的原因,在这里跟河南方言的“袜”一样唱三声,让人听起来自然亲切,贴合河南本土日常生活;从“白天去种地”到“都是她们连呐”,节奏短促,字字紧扣,掷地有声,而最后一句,用一个甩腔,表现出花木兰为女子的抱打不平。(参考谱例2)如下:

最后一句“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呵呵)”,用切分音的形式唱“不如儿”,使与前后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有充实的气息和饱满的情绪能将“女子们”推上去,常香玉在“如”字后面偷换一口气,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强化了花木兰形象和性格,使花木兰更加成熟稳重,更加具有男子气概。(参考谱例3)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