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胡音准与节奏训练中的若干问题(3)

以笔者为例:在二胡的学习中,笔者自认为是幸运的,学习二胡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钢琴这个有固定音高的乐器,虽然不没有钢琴专业的学生弹奏


以笔者为例:在二胡的学习中,笔者自认为是幸运的,学习二胡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钢琴这个有固定音高的乐器,虽然不没有钢琴专业的学生弹奏得好,但是对笔者在二胡训练中音准的把握帮助是极大的。比如在二胡音准的训练过程中,笔者就采用了上述提到的单音校对和旋律校对两种校对音高的方法,在自己练琴的过程中进行反复的听辨、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音准比以前会好很多;同时在笔者每次上课时,老师也会用钢琴进行伴奏,不仅能对学生的音准进行校对,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在学生与老师的双重作用下,耳朵的敏感度在笔者训练大约一年的时间之后就开始感受到了,当然,音准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3.正确的左手手型

正确的左手手型对音准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正确的左手手型,如图一,左手呈自然放松状态,放在琴杆千斤下方位置,手指手掌自然弯曲,呈半弧状,触弦时手掌在手指触弦的带动下像扇子一样向下带动。对比错误的手型,如图二,虎口死死的扣住琴杆。手腕、手掌僵硬不动只用手指触弦。

由上述的两组图片对比可以看出正确手型与错误手型的明显的区别,左手的按弦手型与虎口的状态,对手指灵活准确的触弦有着直接的关系,虎口“死扣”琴杆,导致的左手手指、手腕的僵硬不灵活,从而带动整个大臂都呈现出紧张的状态。在音准的训练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确的手型,这不仅对音准训练产生极大地影响,对以后的换把快弓等方面的训练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二胡的每一块的学习和训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系列的整体,所以从开始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就要具有严谨的态度,否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笔者为例:笔者的左手手型在上大学之前都是错误的,图一图二就是上大学前后的手型对比。上大学之笔者的左手虎口一直都是“死扣”住琴杆,不仅换把困难,小指也因虎口的紧张和“死扣”导致触弦不到位,总觉得小指太短够不着,因而导致小指的因总是偏低。大学之后才发现这不是手指长短的问题,而是手型不正确造成的。改手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笔直的老师用了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来纠正笔者的手型。首先,左手放在琴杆上之前,先让左手寻找走路时左右手前后摆动时的放松状态,在这种放松状态下把左手放在琴杆上,胳膊微微上抬,尽量不呈下垂状态,左手手臂的下垂会导致手指及虎口的下垂,手掌呈如图二所示的“畸形”状,就会出现手指僵硬,触弦不到位的情况。手臂上抬时如图一所示,手掌会呈“扇形”状,在触弦的过程中灵活扇动,这样左手不仅灵活放松了,小指触弦也不会偏低了。正确的手型加上钢琴的使用,音准问题再也不是笔者练琴中的最大困扰了。

4.左手整体把位感的建立

在二胡演奏中,建立良好的左手的整体把位感,有助于我们快速的找到正确的音高位置,这需要通过听觉记忆以及整个左胳膊与右手的记忆能力。左手虎口与肘关节以及大臂夹角,在不同的把位夹角的度数不同,每次换把时,只要整个左胳膊记得在不同的把位,左手虎口与肘关节以及大臂夹角的度数,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准不同把位的音高位置。这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的类似于思维定势的一种整体记忆能力所形成的整体把位感,一种惯性而又准确的音高位置。

如图三,换把之前虎口,手指的位置以及大臂与体侧的夹角。图四,换把之后的虎口,手指的位置,大臂与体侧的夹角度数的变化。

以笔者为例:左手整体把位感是笔者的老师在长期的二胡实践与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整体把位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二胡上,把位越高,指距越小,把位与把位间的距离越短,但每个把位间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整体把位感的建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二胡训练过程中,笔者的老师每天都会让笔者进行大量不同把位、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速度等各式各样的练习曲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不同把位上的虎口与手指,大臂与体侧夹角的变化,在千斤不变的前提下不同把位间的距离,从而形成身体的记忆,快速准确的找的不同把位的准确音高位置,这也为笔者后来的快弓训练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