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人台《走西口》的艺术特征(2)

“走西口”中感人曲折的故事被人们世世代代所传唱。走西口的移民热潮经历了近300多年,在这边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像传统民歌、新民歌和


“走西口”中感人曲折的故事被人们世世代代所传唱。走西口的移民热潮经历了近300多年,在这边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像传统民歌、新民歌和合唱等都是“走西口”表演的艺术形式。外面最常见的就是“走西口”的民歌流行曲调,但是有些情感也是隐藏在走西口的歌曲里面的,都表达了黄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思想情感。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方言的人民为了表达同一种情感所演唱的“走西口”,就产生了不同曲调不同歌词的民歌流传,在传播过程中,当地人把外来人所演唱的模式进行学习与改编,又形成了新的“走西口”,于是“走西口”便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同宗民歌。后经过多次的作品改编,将《走西口》这首地方性民歌作品改编成小戏二人台作品。而二人台《走西口》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是一个很成熟、流传性很广的一首作品。成为了“二人台”中的经典之作。

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调式、调性

二人台是由某一曲调为基本音调做板式变化或由不同的民歌连缀而形成的。其中徵、商、羽、宫是二人台音乐中的主要调式。徵调式和商调式是走西口的主要调式,唱腔的第一部分是慢流水板为C徵调式;走西口中的第二部分的亮调采用了“清角为宫”的方法巧妙的转到了f的调式中;慢慢的进入到慢板之后转到了f调式和共系统中c调式,后来的第三部分慢流水板则是采用变角的方式让音调回到c徵调式当中,一直就到了唱剧的结束。中国最为传统的调式转换大多的手法都是“清角为功”或者是“变宫为主角”再或者是“同宫系统转调”。这些手法既增加了唱腔的色彩,又使唱腔的内部的到联系。演唱技巧和风格的起源都是密不可分的。二人台《走西口》的民歌,是在漫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调式的方式,有着很浓郁的西北色彩。

(二)曲式结构

《走西口》在曲式结构上吸收了戏曲唱腔的特点,慢板、散板、捏子板和流水板是二人台的版式的组成。《走西口》全部的歌曲都是按照从慢到快进行的。亮调、慢板、慢流水、二流水、紧流水等构成了《走西口》的好几种不同的版式。

在唱腔上《走西口》第一部分为慢流水板,讲述了孙玉莲的身世以及成婚后的美好心情。第二部首先用亮调突出孙玉莲痛不欲生的心情,之后用慢板转入他们即将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复杂心情,亮调是根据演员的情感需要而即兴演奏的板式,高昂、嘹亮是这一部分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用慢流水板表现孙玉莲对即将走西口的丈夫临行嘱托。第四部分用较快的紧流水板表现孙玉莲对丈夫的期盼。由于二人台是基于当地的民歌之上形成的。所以,在《走西口》的唱腔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山西民歌的特点。

《走西口》内部唱腔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采用了二乐句和四乐句。在《走西口》的唱腔中第一、三、四部分就采用了四乐句。而第二部分则是采用了二乐句的形式。《走西口》中的第一部分转、合、起、承的四个乐句是漫流水版的组成,它的这种方式中的四乐句结构和山西晋北那个地方的小调曲式结构相同。唱腔中的第二部分的前两句话是由亮调所组成,二唱腔中的最后两句是慢板组合成的,其实这两个的板式和陕北地区的歌曲有着很相似的趋势结构。

(三)旋律特征

《走西口》的基本骨架是有五声正音构成的,而偏印就是对正因的一个修饰,整齐的四句唱词是开头和出现部分的主要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承前启后的结构特征,四句唱词的句尾都是以51结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