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苍山高密地区民歌《绣荷包》的对比(2)

虽说名字相同,但是在唱腔上、旋律结构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的,一般地方性民歌会根据各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演唱风格进行创作。因此形同的名字


虽说名字相同,但是在唱腔上、旋律结构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的,一般地方性民歌会根据各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演唱风格进行创作。因此形同的名字却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词调,从歌曲的名字我们会很难辨别出它是属于什么地方的歌曲。其中《绣荷包》就是其中的一首同名异曲的歌曲,它主要分布在山东、云南、山西、陕西、江苏等地区。其中山东民歌《绣荷包》从歌曲中就能表现出山东人民的宏放、朴素的个性,但是在山东不同的地区也分散多种的《绣荷包》比如山东苍山和高密,虽说都属于山东地区,但是在不同的文化历史下还是有所不同的,接下来我将对山东苍山和高密两个地区的《绣荷包》进行确切的认识,正确的分析出其中的差异。

2 《绣荷包》的流传及发展

“荷包”,一开始是中国古典衣饰的一种刺绣,是人们随身佩带用来装一些小东西的一个小包,也可用于修饰自身。“荷包”不仅显现的是一件工艺品,同时它也聚集着中华民族感情、审美叙述以及风尚民俗等文化心灵。

2.1“绣荷包”的来源

荷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方便实用因此也会被作为交流中的馈赠品,民间女子也会在精心绣制的荷包上寄托情感,来表现对情人的思念。因此这小小的“荷包”不仅是人们在生活当中使用的小物件,还是女子用来赠送情郎的信物,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过去女性要学会女工,因此也使得各式各样的荷包出现在我们眼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荷包的样式越来越多,图文也是千变万化。

由于荷包在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具有特殊的作用,自古以来在多种形式上都有反映。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以外,还有许多以荷包为题材的民歌一直在传唱着。由此可见演唱的主要人物是女性,讴歌的主要实质也是关于恋情的。这些民歌由于曲调优美,琅琅上口,歌词内容也是通俗易懂,情真意切,演唱起来更是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往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每当动人的旋律升起的时候,总会把人立即卷入到那一往情深的爱的漩涡中去,心灵的震颤也是久久不能平息。

历代荷包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女性在缝制过程中会一边轻轻吟唱,因此渐渐形成以“绣荷包”为题材的民间小曲,尤其是在北方多使用叙事的手法,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曲调也是大同小异,但是歌词内容丰富。

2.2《绣荷包》的流传以及分类

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据,《绣荷包》在清代中世时已十分流行的一种时调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发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华广生编撰)中的《绣荷包》,共十二段,是见诸于翰墨记录的最早的歌词版本。在我国“绣荷包”这样一种艺术中是一种言语与历史的标志,也是区域文化的特点与远大。由此可以看出《绣荷包》所蕴含包含着精密而特殊的文化价值。

民歌主要体裁有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小调又分为谣曲、时调和吟唱调三类。时调在民歌中是发展的最为规范和成熟的。

“绣荷包调”是著作于西北、华北地区的时调,情绪大多是绸缪哀婉的。各地流传的《绣荷包》无论是在乐律上、调性上,还是在区域品格上,都是会有很大的差别。《绣荷包》的种类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在山西、陕西地区的《绣荷包》,他属于时调,在山东苍山、高密《绣荷包》则属于谣曲。

谣曲主要是体现在妇女诉说苦楚时演唱的苦歌、爱人思恋的情歌和生活中的歌曲等,谣曲的地方色彩性要高于吟唱曲和时调。谣曲的音调与节奏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绣荷包》是谣曲中的情歌部分,因此抒发情感比较的含蓄。形象单纯真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