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肖邦在离开波兰之前,朋友送给他一杯装着波兰泥土的瓶子。也是从那一天开始肖邦永远都没想到自己会再也回不到波兰。在旅途中停留时意外得知
12月2日肖邦在离开波兰之前,朋友送给他一杯装着波兰泥土的瓶子。也是从那一天开始肖邦永远都没想到自己会再也回不到波兰。在旅途中停留时意外得知华沙起义的事件,他也因为没能加入这一次的起义而感到着急,还想着回到波兰来参加起义,后来被朋友劝说阻止,没能实现。1831年肖邦在去巴黎的路上经过了斯图加特的时候知道了起义遭到的压迫、华沙沦陷的恶耗,这重重的噩耗都给他的精神带来了深重的打击,从这个时候开始肖邦的音乐作品中都会带有自己的一些内心真实写照。到达巴黎以后,肖邦取消了本来要去伦敦的决定,就留在巴黎生活,他一边从事音乐作品的创作,一边也靠着给别人上课和演奏为生。在巴黎肖邦不仅可以帮助因为战变而东奔西躲的波兰同胞,还可以结交更多艺术界的有名人士,这其中就包括李斯特、贝利尼、德拉克洛瓦、迈耶贝尔、海涅和密茨凯维奇等人。在与他们不断交流和来往中肖邦也逐渐融入到了他们的世界。但是改变肖邦最大的应该是与乔治·桑的交往,乔治·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肖邦的日常生活,就连肖邦的思想也不断受她改变。他们自1838年同居至1847年关系彻底碎裂,前前后后共同生活了9年。
自30年代初期来到巴黎直至40年代的中期,肖邦在艺术上的思维已经可以说是高度成熟,他所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接受与喜爱。但是到了1846年这段时间里,肖邦的创作能力一日不如一日。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方面的:一是因为肖邦是个有着爱国主义思想的人,波兰名族运动的失败就已经给他带来了精神的消沉;二是因为与乔治·桑长达九年的恋爱破碎;三是因为故乡挚友和亲人的继而离世;四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持续变差。这种种的原因都给肖邦的身体和心灵带来严重的伤害,加深了肖邦的孤独与悲哀。
1848年的时候肖邦决定去伦敦停留一段时间,在那生活期间肖邦像往常一样一边教学生弹琴,一边有不断为当地人民演奏钢琴曲。临走之前在那肖邦也专门为流亡在外的同胞们举办了最后一场钢琴音乐会。回到巴黎之后,肖邦的身体严重变差了,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自己的公寓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临终前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这样即使有生之年不能回到祖国,但是死后能回到祖国他也就死而无憾了。
(二)创作背景
《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独创的第一首以叙事题材为主的钢琴音乐作品,肖邦是最先打破音乐题材限制的局面独创性的创新叙事曲的先例。这部乐曲是肖邦在1831年到1835年期间,在这首乐曲中可以体会出肖邦对于在战争中勇往向前的抗战英雄的讴歌和赞扬,同时曲间也体现出肖邦对祖国波兰的爱国之心。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正是他得知波兰战事失败的时候,本身就因为身在异国而不能回到祖国而伤心难过的他,又在这种时候得知战事失败,悲伤过多的肖邦只能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在这部作品中,所以可以在这部乐曲中感受到肖邦内心对祖国的思恋之情、对战事失败的悲伤之感、对抗战英雄的赞美之意。乐曲的整体的框架形式是由抒情性转变为悲剧性,再加上肖邦又把带有叙事曲风格的音乐加入到这首乐曲中,所以成就了这首乐曲的知名度,不仅如此也为钢琴作品在创作题材上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实际上《g小调第一叙事曲》运用到的也是在钢琴作品中非常常见的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对于肖邦来说这首乐曲带给特的意义不一样,他非常喜欢这首叙事曲,也许是这首曲子完完全全的他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了吧。“不但肖邦自己喜欢这首曲子就连舒曼听过之后也对这首乐曲赞不绝口,他称赞这首叙事曲是肖邦最有热情性也是最有独创意义性的作品之一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