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体现《最干净的人》作品阐述(2)

1.2.2.纪录片中“真实”的定义 弗拉哈迪的学生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首要原则:1.我们相信,原初的演员和原初的场


1.2.2.纪录片中“真实”的定义

弗拉哈迪的学生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首要原则:1.我们相信,原初的演员和原初的场景能更好地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满的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2.我们相信,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在哲学意义上更真实)。” 他提出这一原则时,纪录片和剧情片还没有明确的区分,却道出了“真实”对纪录片甚至对整个电影界的美学意义。

纪实和真实在格里尔逊眼中指的是自然环境下的拍摄素材,并不意味机械的记录,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个录制卓玛采松茸的那个片段,事实上日常卓玛一小时只能采集一个松茸甚至更少,若照这个速度进行拍摄,至少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所以摄制组把挖出来的松茸重又埋在土里,进行摆拍。而最后观众看到的“真实”,就是卓玛一次上山运气好的挖到了好几个松茸。类似的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北方的那努克》里面也有很多镜头是那努克人排练过的场景,还有捕捉海豹的镜头都属于摆拍,有人会讲这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其实严格忠于事实的记录是没办法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的,纪录片和剧情片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没有人会对枯燥无味的生活泪流满面的,就算活的比纪录片还要真实,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自然素材加以选择、剪接、赋予特定含义才是纪录片该做的。这也是“电影眼睛派”提出的观点,如实的记录生活又不局限于只记录现实。事实最后证明,“直接电影”很难找到传播渠道,并且很难满足受众口味,现在很难见到这种形式的影片了。

这种做法跟本文阐述的真实性原则是不矛盾的,观众想要看的并不是卓玛辛苦挖松茸的场景,也不是花了20分钟看那努克人捕鱼,而是导演经过剪辑后塑造出来的接近事实的真实的“故事”。

本片会全面的、客观的对所选取的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处理与呈现。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思想可以是导演想要传达的,而非客观不全面的表述或者画面传达是对观众的欺骗与隐瞒,是不可取的。就像BBC制片人尼古拉斯·弗雷泽所说“纪录片一定是与非小说类书籍或新闻业有关的,虽然有技法问题,但评判一部好片子的唯一准则就是有没有说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