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三位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小画家又在睡觉,习惯性地想要叫醒他,但又感觉没有必要,于是就没有出声儿。其中一个老师无意之间发现顽皮的小画家画
不久,三位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小画家又在睡觉,习惯性地想要叫醒他,但又感觉没有必要,于是就没有出声儿。其中一个老师无意之间发现顽皮的小画家画了许多画儿,并且中间还有他们各自的画像,他们对小画家真是哭笑不得啊!仔细一看,小画家确实有点儿绘画天赋。邻友等小画家的老师离开悄悄走进教室,转眼小画家已经在黑板上兴致勃勃的画起了大公鸡、小狗儿和小猫儿,他自信满满、不亦乐乎!然而邻友随画儿附和道:“唧唧唧!呦呦呦!妙妙妙!”真是一幅和谐动人的场景啊!这为后来老师认识的学生个性的差异并对学生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作曲家创作的独到之处:一方面令老师转变了对小画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此长松口气并理解了作者的本意。这样快速变换的场景使本场剧情得到高度升华,更让人们感受的剧情发展的变化多端。
(二)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
“闹学”主要围绕小画家、三位老师及小画家的几个邻友进行刻画。剧中的人物形象复杂,每个人的性格与思想又各具特色,伴随着场景的变化、人物角色的扮演各不相同,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通过他们鲜明的形象、精辟的语言刻画了栩栩如生的故事画面。“闹学”的人物角色十分丰富,为整部作品的呈现增添了新鲜的色彩。剧中小画家既想听母亲的话苦读本就厌倦的“四书五经”,又想选择自己心心念念的儿童漫画;老师既想尽一个私塾老师应尽的职责,把小画家培养成满腹经纶的才子,又被小画家的无赖和顽皮激怒而不愿理会。邻友既想帮助小画家逃避老师的提问共同愉快的玩耍,又担心小画家的母亲和老师谴责自己。这几种矛盾纵横交织,赋予每个人物独特的内涵。
同时,三位老师的形象又各不相同。教师甲年龄最长,他常扮演手握经文满腹经纶的人物形象,认为小画家一窍不通真是一个大饭桶;老师乙怀才不遇,无奈只能暂时教书,然而遇到小画家这种状况他是又急、又恨,认为他又呆又蠢,懒惰需受恶人磨;教师丙可谓是典型的家庭教师,他以教师职业谋生,一直尽心尽力的想办法传授小画家知识,然而小画家却不以为然,以至于他认为小画家“傻的无以复加,真是大傻瓜”,这些情形成功地暴露了当时扭曲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育制度。因此也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依靠小画家的优势克服劣势。这样刻画出的灵活而又多变的人物形象令人意犹未尽,久久难忘!
(三)通俗易懂的歌词
歌词又称“歌诗”或“声诗”,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以乐从诗”和“以诗从乐”的发展阶段。黎锦晖作为语言学家对歌词语言进行精确的把握,这也是其作品传播如此广泛的原因之一。在“闹学”中使用近乎口语的歌词,通俗易懂的白话来推行国语。他认识到:“学习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3]学习唱歌可以帮助孩子轻松的学习母语,也可以通过学习唱歌提高全民素质。
例如在“闹学”的《背书歌》中,小画家的“孙子曰:吾吾吾吾吾吾有馒头而不蒸乎?爷姓胡,娘姓胡”本段歌词因为小画家不理解女友的提示,又不记得诗词而连用六个“吾”以及接下来胡编乱造的词句,这充分说明了小画家讨厌记忆生硬呆板的古文,以至于在情急之下脱口凌乱的诗文。又如在“闹学”中《教导歌》的三转中,甲乙丙三位塾师分别对小画家进行教导,教师甲说小画家“你的心一个孔也没有,只是一窍不通”;教师乙说小画家“你是人,然而又呆又蠢像猪头”;教师丙说小画家“你傻的邪行,简直无以复加”。这三转中老师使用通俗易懂的歌词语言,使人深刻的记忆“闹学”音乐和剧情。再如于《我要睡觉》两转中,通过小画家自述:“小月亮啊!你别照啦吧!小花朵啊!你别笑啦吧!”,(见谱例1)歌词郎朗上口,形象地描述出小画家睡意的神情。本段借月亮、花朵、蝴蝶、黄鹂的外界因素以动衬静,呼应了小画家在受到三位塾师一番训斥后,内心渴望独自思考并思考究竟是自己顽皮还是老师古板。渐渐的小画家也累了,他想远离外界一切的纷扰沉睡梦中。另外在《赶快画》中小画家和朋友互相对唱“我画一只公鸡,一只大的公鸡!咯咯咯,大鸡吃点儿米;我画一只母鸡,一只肥的母鸡!咯咯哒,坐在草窝里”。这些歌词的语言简短整齐、近乎说话、极富口语化。这些歌词的十分接近口语,一定程度是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这种歌词语言通俗化的使用是“闹学”的一大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