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关帝庙庙会音乐现状研究(2)

(三)民俗习惯 受佛教及伏羲女娲文化的影响,周口关帝庙及周口附近的群众都有初一、十五烧香的习俗。每逢初一、十五来周口关帝庙进香祈福的不仅


(三)民俗习惯

受佛教及伏羲女娲文化的影响,周口关帝庙及周口附近的群众都有初一、十五烧香的习俗。每逢初一、十五来周口关帝庙进香祈福的不仅仅是关帝庙附近的群众,还有来自各乡镇的男女老少,到关帝庙祭拜关帝、药王等来祈福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生意兴隆等。庙会的盛行促进音乐文化活动的活跃,每逢关帝庙庙会都会有各种文艺团体或民间艺人来此表演。庙会活动也促进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每逢初一、十五在关帝庙门前的广场关帝庙庙会,都会有许多卖家居服饰和特色小吃的商家,看着好不热闹。

二、周口关帝庙庙会现存的主要民间音乐形式

庙会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集商品贸易、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体活动。庙会中的音乐文化活动不仅仅为了娱乐,更多的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现今,依然活跃在周口关帝庙庙会上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有“担经挑”、“坠子”打花棍、越调、豫剧等流传于周口当地的其他音乐。

(一)担经挑

关于“担经挑”的起源,在民间流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关于女娲造人说,二是“宓妃救母”说。但是,据历史考证,担经挑是在“巫”的基础上产生,在周武王时期确立。宋朝时期,民间舞蹈盛行,担经挑在民间也得以流传。每逢年过节,都是民间舞蹈最活跃的时候,这也给担经挑的表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担经挑的表演人数和表演形式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功能也逐渐增加。民国时期是担经挑兴盛时期,担经挑的表演在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的定式。解放初期,担经挑的演出被遭受严重打击。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担经挑表演获得新生,农村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因而参加担经挑的人数迅速增加。目前,在周口附近的广大农村都会有自己的“担经挑”民间艺术协会的分会,“周口新东区—许湾乡大王村玉皇会”就是其中的一个。

1.服饰道具及表演形式

服装与道具的参与使得担经挑显得更为正式,担经挑的传统服饰是以玄色为主,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黑色,它代表的是一种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担经挑的现代服饰在黑色的基础上加入了红色、黄色、绿色等主要装饰色彩,有的还会腰系彩色的绸带,艳丽的服饰也为担经挑这种传统庄严的艺术增添的许多活力。

担经挑的道具主要是经挑、花篮、经板,有的也有扇子或是彩色装饰性的伞。担经挑的花篮有四方形的、椭圆形的、还有圆形的。常见的多为四方形和圆形的,它们都是口大底小,花篮的周围都会有彩色的绸布、流苏作为装饰,担经挑的花篮大多都是表演协会的会员们自己制作的,用料都是简单的纸盒子或者竹子,再用彩色的绳子或者塑料纸叠成的花型来装饰“篮子”,里面装满各种各样的花朵。每个分会的花篮大小和形状不尽相同,但都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担经挑的“经担”实际上就是扁担,是选用柔韧性强的竹子做成,长约一米多,宽约3—5厘米,扁担上用彩色的布料或者毛线绳缠裹结实,有的还会拿一些假的青藤果子或缠上宽松的彩色绸带做装饰,这样不仅增加了经挑的美观,还防止了竹子划破衣服。经担的两端的花篮分别用长约70厘米的线或者是带有松紧行的绳子系着,其能够使花篮随表演者的律动晃动。

担经挑一般是六、七人到十几、二十几人来进行表演的,具体来说,没有特定的人数限制。在表演过程中,观众有喜爱担经跳的,可以向组织者要幅经挑或经板随着队伍的律动加入到表演当中。担经挑的队形有“剪子股”、“履迹步”等。最常见的是“履迹步”。“履迹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8字步”,一般有三组表演者组成,人数多得情况下表演者可以分为多个小组。舞步以十字步或小踏步沿履舞蹈,之后两两之间交叉穿梭而过,之后形成‘8’字队形。还有一种表演形式是“蛇脱皮”。“蛇脱皮”的表演有两组人员,表演者分为两列,朝同一方向沿履进行,之后朝不同的方向分开,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然后,再朝同一方向沿履而行,如此循环进行。担经挑的表演以歇来计算,每歇结束后会唱过度经(也叫打哑谜),用打哑谜的方式作为每歇的结束,最后向神灵鞠躬,表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