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党是如何凭借政治力量,将乡土社会从传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彻底地转变为现代以地域组织为模式的公民社会的。
一、论文题目
祠堂˙学堂˙礼堂:
20世纪浙江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的一个视角
二、课题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分析浙江省各市县的祠堂、学堂、礼堂这些公共空间的变迁入手,分析乡土社会中普通民众的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关联;探究党是如何凭借政治力量,将乡土社会从传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彻底地转变为现代以地域组织为模式的公民社会的。
可展开研究的角度:
论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论述乡土社会和公共空间的关系、作用及其重要性;第二部分是从乡村祠堂的角度,见证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过往;第三部分讲的是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近整个20世纪里,学堂逐渐取代私塾,成为基层教育的主要媒介;第四部分说明自古至今礼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它为政治服务的成分大大减少,而成为构建一个全新乡土社会的“文化媒介”。
对研究问题的要求:
1、论文的科学性。
(1)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难易度适当;
(2)论文文题相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用词规范、语义连贯。
(3)论文字数1.5万字以上。
2、论文的创新性。
研究乡土社会的变迁,不仅可以从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着手,更要关注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祠堂、学堂、礼堂的演变,它们不但能够全面、具体地反映发生于乡土社会公共空间自身的改变,而且可以体现出乡土社会变迁与国家政治力量之间的联系。而这,又是探索乡土社会变迁的新角度。
3、论文的科学性。
(1)本文在利用现代史学中新兴的口述史学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浙江省各市县乡土社会的祠堂、学堂、礼堂等建筑以及发生在这些特殊场域中的历史事件进行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形成的40余万字口述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从相关的档案资料中整理、归纳出相关史料进行补充,使文章更具有科学性。
三、进度安排计划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6年1月 立意定题。
2 2016年2月 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明确访谈对象、地点概况和问题。
3 2016年2月—3月 实地考察阶段。进行初次口述访谈、现状考察并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4 2016年4月—6月 信息整理、收集,史料转录阶段。对口述访谈收集的史料进行分析,加以整理等;确定写作提纲,按提纲把所要用的材料进行归类,作好准备工作;完成首次的信息转化、写作和誊录。
5 2016年7月—8月 回访阶段。第二次进行田野调查和访谈,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对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6 2016年9月—10月在档案馆、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
7 2016年11-12月开题阶段。整合资料,正式开题。
8 2017年春-6 二稿\三稿\定稿,答辩。
四、推荐参考文献(一般应包括中文和外文两种,通常推荐5篇左右,其中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何兰萍:《公共空间与文化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范海玲:《乡土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浙江省文教厅文件:《为同意建造大礼堂由》,浙江省档案馆,J039-004-105-008,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