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LiNi0.8Co0.1Mn0.1O2的研究现状 国内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晚,所以国内现在只有两种比较成熟的三元正极,NCM523是一种,它的各项性能都非常的优
1.3 LiNi0.8Co0.1Mn0.1O2的研究现状
国内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晚,所以国内现在只有两种比较成熟的三元正极,NCM523是一种,它的各项性能都非常的优异,也是国内最被认可的,NCM333是另外一种,这种材料的结构是对称的,但是比容量和前一种材料相比还是较差,这种材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方面,这两种材料都已进入了产业化阶段。现阶段在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上NCM523仍然是需求量最大的,其次是NCM111,如果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各工艺达到要求,NCM523在电压范围为3-4.2V的情况下放电,它的比容量能达到170mAh•g-1,NCM111的比容量则能达到160mAh•g-1。但是大多数企业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主要是因为工艺的原因,所以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NCM523的比容量都只能达到153-158mAh•g-1,NCM111的比容量往往都处于140-145mAh•g-1的范围内,就这个放电比容量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可以说是不满足需求。
三元正极材料在飞快的发展,并且高能量密度一定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高镍材料的发展是一定的,很多处于正极材料制造领先地位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了NCM622、NCM811等不同配比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小批量生产,根据实验数据来看,这两种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分别达到了165mAh•g-1和185mAh•g-1[8],与NCM523、NCM111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这也说明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确实具有自己的优势。
就比容量来说,这两种材料中811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容量,这就是为什么811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9]。
1.4 LiNi0.8Co0.1Mn0.1O2的结构及其电化学特性
通常我们将三元材料写作LiNi1-xMxO2(0<x<0.5,M表示的是过渡金属元素,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它是通过掺杂改性LiNiO2后而得到的衍生产物,掺杂元素仅仅只占较小的一部分,远远小于Ni的含量,所以LiNO2的晶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高镍正极材料LiNi1-xMxO2具有了和LiNO3相同的晶体结构,也就是说LiNi1-xMxO2也具有α-NaFeO2层状结构,拥有R3-m空间点群,在这种材料中3a点位被Li占据,6c点位被O占据,对于3b来说,由于选择的大多数掺杂离子的半径相似与Ni3+,通过掺杂原理我们可以知道Ni3+点位通常会被掺杂元素替换,这样的话3b点位就会被掺杂元素和Ni3+随机共同占据,不过也会有其他的情况发生,以Mg2+为例,它的离子半径与Ni3+离子半径相差较大,因此Mg2+不会占据Ni3+的3b点位。由于Mg2+与Li+的离子半径相差无几,所以Li+的3a点位会被少量的Mg2+占据[10]。结构图如图1.3所示。
图1.3富镍正极材料LiNi1-x-yCoxMnyO2结构示意图
在NCM811正极材料中Co显示为+3价,Mn显示为+4价,Ni显示的平均价态为+3价,这表明其中存在有一定比例的Ni2+。在LiNi0.8Co0.1Mn0.1O2中,在Li+的脱出过程中,Ni同时发生着三个变化过程,即Ni2+氧化为Ni3+和Ni4+、还有就是Ni3+到Ni4+的氧化过程。
1.5 不同锂盐对LiNi0.8Co0.1Mn0.1O2的影响
1.5.1 不同锂盐对三元材料粒径和振实密度的影响
由于制备LiNi0.8Co0.1Mn0.1O2三元材料的锂盐不同,故它们的粒径也不同,SCLAR等[11]和DENG等[12]认为,当材料处于微米和纳米之间时,锂扩散的距离较短,当颗粒粒径低于纳米级的话,颗粒就会显得太小、会有较大的比面积,晶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就会在充放电过程中流失到电解液中,这样就导致了电化学性能的恶化和电池可循环性能的下降;反之,如果颗粒粒径超过微米级的话,同样也会造成电化学性能的恶化,因为颗粒内部在充放电过程中会较难浸入电解液,这样的话不管是锂离子的运动就会受到阻碍,不管是脱出还是嵌入,同时也增加了锂扩散路径,所以对于正极材料而言颗粒的大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对于以后所制备出来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也非常重要,要想得到性能良好的电池就必须重视颗粒的大小,颗粒的大小同样也会影响到振实密度,从以往的文献中可知,性能良好的材料往往其振实密度都比较高,振实密度则不仅仅与颗粒大小有关,它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颗粒大小,另外一方面则是颗粒直径的分布范围,在颗粒直径合适的情况下分布范围越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