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的利弊。首先介绍不良资产债转股这一举措的内容,接着讲述了债转股的背景,分析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的利弊。首先介绍不良资产债转股这一举措的内容,接着讲述了债转股的背景,分析债转股处置这一方法的成因,了解债转股的历史发展情况。接着讲述了债转股处置的运作流程。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对债转股处置这一做法进行利弊分析,并根据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的具体案例来进行利弊分析。
2.文献研究法。搜集文献,再将文献进行整理,并且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达成对事实的科学认知的方法。
3.对比分析法。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来分析得出结论。
2 债转股的基本概述
所谓债转股,就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收购的方式把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出去,将银行与企业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持有企业股权,依法行使股东权益,参与公司重大决策,但并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企业扭转了经济形势之后,再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的形式将资金回收[1]。
2.1债转股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在1999年,政府通过账面价值收购的形式剥离了四大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约1.4万亿元不良资产,由政府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接手[2]。这次债转股实施过程严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国内是初次用这种形式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涉及了较多的主体,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这次债转股存在着不足。这次的债转股对以后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转股的实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次在2004年5月,处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没有像前一次那样以账面价值收购部分资产,而是财政部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比例,并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竞标。从事后的结果看,资产管理公司似乎更加认可这种方式,但财政部认为在改善资产回收率方面仍有余地。
第三次是在2005年,资产管理公司按逐包报价的原则买入了被分成35个资产包的工商银行总价值4500亿元的可疑类贷款。这种方式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增加,比较难处理,也就引起了一些抱怨的声音。
经历了前几次的不良资产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陷入了低谷,在长期的探索中,AMC不断向全牌照、混业化、集团化和成为公众公司的方向改变。四大AMC也成为金融机构中仅有的能够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的机构。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被削弱了。
2.2债转股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债转股的重点主要在于法治化和市场化。市场参与者经过自由协商后确定转股的债权,价格和实施机构。债转股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取得,市场参与者自己做出决定,风险也由自己承担,最后的收益也由自己享受。文件指出,在债转股过程中,政府对损失不兜底;不指定具体转股企业;不得强制要求银行开展债转股;不得干预债转股定价和条件设定;不得妨碍转股股东行使股东权利;不得对债转股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做出干预的行为。也就是说,是否债转股,如何转,都由市场参与者决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债转股是“三去一降一补”中去杠杆的一个重要渠道,债转股本身是市场行为,政府应该减少对它的干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债转股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市场化也是必然的。
政府可以做的,是完善政策法规,按照法律要求监督管理,维护市场公平和社会稳定,确保债转股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平稳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