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江淮地区水灾原因探析(2)

2、研究意义 民国二十年是一个短暂而又复杂的历史背景,对这一年的大水灾的研究,有独特的意义。在分析水灾发生的原因中,能够窥见人与自然相处的


2、研究意义

民国二十年是一个短暂而又复杂的历史背景,对这一年的大水灾的研究,有独特的意义。在分析水灾发生的原因中,能够窥见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关注历史往往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实,研究历史上的大灾害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的关系。也是为了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更好的实现现今社会的经济、社会之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1、著作:

防治灾害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部分。中国历史上对于灾害的记录、总结的著作有不少。以清代劳潼的《救荒备览》,方观承的《赈纪》等为代表。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灾害的研究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最著名的当属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邓拓所的《中国救荒史》。这是一本毫无疑义具有集大成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称得上救荒史研究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这本书偏重在救荒的政策上,对于防灾减灾、救灾措施则不甚具体。

九十年代后,灾害的研究大放异彩,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著作。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文海先生等编著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这两本书与以往的书籍不同,它们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调查报告、新闻报道、地方志等,并按照编年体的形式,对1840年至1949年间全国的各类重大灾害加以记载。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受灾范围和程度等详细内容,也对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区人民生活状况和政府的救济工作做了说明,是一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资料汇编。此后不久,李文海先生等又推出《灾荒与饥馑(1840-1919)》和《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两本专门专著,进一步对近代灾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21世纪以后,灾害研究的重要著作当属夏明方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这本书从理论上将灾害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探讨了两者间的关系,进一步将灾害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可谓是研究方法上的巨大的突破。

2、民国史料:

民国二十年发生的大洪水,在当时影响甚大,在1931年的报纸新闻中反映明显。如《申报》、《大公报》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月刊》中都有跟踪报道。其中《中国红十字会月刊》中对于《各省水灾记实》有不少篇幅的报道,对首都、湖北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等重灾区分别记实。

竺可桢、刘治华撰写的《全国空前罕有之大水灾》一文,探究了水灾发生在气象上的因素,其研究数据和成果被后来学者广泛引用。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的《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大学农学院1931年),数据充足,涉及内容包括水灾概况、损失、需要、流离疾病与死亡、赈济、灾民收容所的调查等各方面。并制作了30多个表格,成为当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1931年水患有直观的数据来源。

政府报告书也是研究水灾的珍贵史料来源。1933年,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编写的《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对1931年大水灾的情况作了详细报告。从水灾状况、救济水灾委员会组织及财政、麦粉的运储和发放、急振、农振、工振卫生防疫七个方面,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水灾进行了汇报总结,对于水灾爆发后政府的救济措施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还有国民政府统计处汇编的的《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1931年江苏省大水灾档案资料选辑》等对于1931年水灾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