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江淮地区水灾原因探析(3)

在李文海先生的编年体著作的基础上,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衍生。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方中先生的《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 ,对


在李文海先生的编年体著作的基础上,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衍生。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方中先生的《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 ,对1931年江淮水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包括大灾成因、灾区状况、水灾后果以及深远影响等。

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区的个案研究也有许多,如王玉德等人撰写的《1931年武汉水灾纪略》 ;黄庆林撰写的《1931年洞庭湖区水灾原因及荒政特色》 ;湖南省档案馆编写的《民国时期湖南的水灾》 ;王鑫宏的《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述》 ;周仪的《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 ;付磊等人的《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灾及其救济——以民国二十年为考察对象》 ;汤维增的《民国二十年江西水灾简介》 ;陈业新的《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 ;卢高潮的《1931年江淮水灾及期间的医疗救济工作》 以及张瑞娟撰写的《1931年江淮流域水灾及其救济研究》 等等。学术成果十分丰富,引发了一波各地水灾研究的热潮。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内容上本文主要分成两大部分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总体介绍1931年水灾概况。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和主要论述中心,笔者意在探究1931年水灾的成因。主要从两大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探究水灾的自然原因,从普遍性来讲,解释全国范围水灾成因;从地方特殊性来讲,分述汉江流域、淮河流域和运河流域水灾成因。另一方面从水灾的社会原因入手,分析水灾发生的重要人为因素。

结语是基于前文的研究和论述,对1931年水灾原因做出系统的概述和总结。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展开研究。文献研究法作为一种基于文献的查阅,对文献进行分析、整合,并且最终以此探寻某一事物或者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最常用方法。本研究通过学校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查阅民国报刊等多种方法收集民国二十年水灾的资料。此种研究方法为水灾研究的顺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 1931年水灾概况

(一)水灾总体概述

    1931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显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间点。在国内,1930年爆发了辛亥以来规模最大、涉及伤亡人数最多的“中原大战”。然而战争的硝烟未定,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中国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4个月内侵占了整个东北。再把目光放到国际上,1929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在1931年这一年开始波及到中国。无疑是内忧外患。然而在这样内外交困的一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却在中国大地上悄然酝酿。这一年的6月到8月,以江淮流域为中心,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洪灾。

   这次大洪水,以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果严重为特点。长江及其主要支流、黄河下游、东北的辽河、鸭绿江等河流无一幸免。数月之间,形成了“长江之水未退,黄河之水又增,汉口之难未纤,洛阳之灾又起”的灾况。洪水泛滥,灾情遍布全国。据统计,这次水灾波及到23个省,死亡人数约有370多万人,灾民多达1亿人。而涉及到的财产损失更是不可计数,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