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人物形象、叙事结构以及人物语言自身的特点上。
摘要:《战国策》作为先秦纵横家散文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在人物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本篇文章主要从人物语言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物语言与叙事结构以及人物语言自身的特点来展开。
关键词:《战国策》;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叙事结构
Artistic Features Brief Warring States Character Language
Abstract: Warring States as strategists Qin pros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has a very distinctive features, especially with very high achievement in language arts figures. Warring States the main documented policy makers advisers lobbied princes or political ideas and struggles policy debate when seeking argumen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characters shaped by language, characters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 languages to exp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Warring States; Figure Language; Character Lmage; Narrative Ntructure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1
一、《战国策》人物语言与人物形象塑造2
(一)陈述形势,言其利害2
(二)分析比较2
(三)讲求辩证,晓以利害3
(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3
(五)以小见大,极尽语言技巧4
二、《战国策》人物语言与叙事结构4
(一)人物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5
(二)人物语言推动情节的发展6
三、《战国策》人物语言的特点7
(一)生动形象7
(二)铺张扬厉8
结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简述《战国策》人物语言的艺术特色
前言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主要记载了东周、西周、秦、齐、楚等国的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权力、土地、金钱、地位而重视纵横策士,由此纵横策士应时代要求而生。《战国策》中的纵横策士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能让君主接纳自己,发挥其智慧、才能,用尽计谋、手段。其中人物语言的运用,最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宋代李格非评价《战国策》的语言艺术说:“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而已。”[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对于一部作品的重要性,就像土壤之于树木,素材之于写作。《战国策》中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同时也是其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战国策》人物语言与人物形象塑造
《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突出的成就,具体通过人物语言的表达来展现。《战国策》描写了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如对君主、后妃、将相、谋臣、策士、平民、小吏、刺客等人物形象的描写,其中对纵横之士的描写更为生动、鲜明。该书中主要通过他们的语言来展示其形象、性格,具体分析如下:
(一)陈述形势、言其利害
《战国策》中运用了这种语言技巧,人物陈述事实形势,言其利害,如《战国策·齐策三》为例对孟尝君、淳于髡的语言或场面的描写:
“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
貌而亲郊迎之疾兴兵救之。”[2]
淳于髡通过回答齐闵王的问题,又抛出一个“薛不自量力”的问题引起齐王的疑问,他接着陈述形势,说明了楚国的强大并有侵略薛地之意,而当初把先君齐威王的庙堂建在薛地,现在楚国军队要攻打薛地,那么先君的宗庙就危险了,所以得出薛不自量力的结论,齐闵王听到这里就自主地为保护先王宗庙急速发兵支援薛地。通过淳于髡与齐闵王的对话,塑造了一个机智、直言敢谏、能言善辩的淳于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