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将北京方言融入作品,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他将这种方言运用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烘托社会环境气氛,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要:老舍先生在中国文坛上是与众不同的,其作品语言颇具有北京地方特色。老舍先生将北京方言融入作品,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他将这种方言运用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烘托社会环境气氛,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着力探讨老舍作品中京味语言的幽默讽刺与口语化,以及由此塑造的人物与环境。
关键词:京味文学;语言特色;风格
Analysis of Lao She's Works Language Features
Abstract: Lao She is unique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and his works langu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Lao She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orks of Beijing dialect, the formation of their own writing style. He will use of this dialect is just right, both depict characters or heighten the social atmosphere, have played a huge role. 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Beijing dialect in Lao She's works of humor and irony and oral English, and thus shaping the characters and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Beijing Flavor Literature; Language Features; Style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 1
前言1
一、京味语言1
(一)北京话2
(二)口语化2
二、老舍语言的幽默讽刺3
(一)夸张3
(二)幽默4
(三)讽刺4
三、语言与人物、环境5
(一)语言与人物5
(二)语言与环境7
结语8
参考文献8
致谢9
老舍作品语言特色分析
前言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满族人。一生留下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有《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老张的哲学》和《月牙儿》等。先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而这些与他作品中的北京方言有直接关系。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被奉为“京味文学鼻祖”,由此产生京味文学一派。其中《骆驼祥子》也成了京味文学的代表作。
一、京味语言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因此对他而言运用北京方言写作不是一件费脑筋的事。但是一段两个北京人的对话,记录到纸上却不能成一篇文章。这里就需要有文学大师的一道处理程序——他将方言去粗取精,对话就显得精炼简洁,一眼望去通俗易懂。先生的作品中小说的叙述、人物的对白和环境的描写采用的都是京味语言。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写北京城里的故事,而描写对象自然就是北京城的里的小市民。具体而言,京味语言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北京话
在黄伯荣和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普通话是这样定义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北京话就是北京地区的地域方言。北京方言就锁定了地点——北京。这里是故事发生最多的地方,也是老舍最熟悉的地方。说自己熟悉的语言并把它转化为文学语言对老舍来说并不难。这样的人生经历对其京味语言风格的形成有巨大作用。
在《骆驼祥子》中,老程和祥子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没了;干吗?”老程打了个哈欠。”“你醒明白了?我的东西就是这些,我没拿曹家一草一木?”“没有!咱哥儿们,久吃宅门的,手儿粘赘还行吗?干得着,干;干不着,不干;不能拿人家东西!就是这个事呀?”[2]我们可以先从词汇角度看北京话。这句话里包含典型的北京方言词,如“吃宅门”和“粘赘”。“吃宅门”指依靠大门大户营生,以此过活;“粘赘”指人手脚不干净,做偷偷摸摸的事。这样的词语放在文中,可以使语言更加的生动,更具有生活气息。北京方言走入书本中比其他方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其次,从语法的角度看北京话。这简短的对话里,两个人对话省略了许多的已知成分,整体的结构就显得简洁明了。这段对话基本上都是省略句,如“干得着,干”,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干得着,(我们)干”的变式句。简短精炼也运用的很巧妙,在这段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