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分析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来阐述古代汉语中“之”字作为动词、代词及连词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之”与其他词构成特殊句式或固定组合的用法。


摘  要: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出现频率高且具代表性的词之一。“之”的词性、意义及用法一直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本文将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来阐述古代汉语中“之”字作为动词、代词及连词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之”与其他词构成特殊句式或固定组合的用法,从而梳理分析“之”字的用法,总结古代汉语中“之”字的使用规律。

关键字:古代汉语;之;用法

Ancient Times in Chinese “It” Character Usage Analysi

Abstract:But in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it” the character was appears the frequency high one of extremely important words.“It” the part of speech, the lexical category,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usage always are topics which the scholars discuss hotly.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xample elaborated in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it” the character made the full word and the function word usage, and understood “it” in this foundation with other word constitution special sentence type or the fixed combination usage, thus combed the analysis “it” the character usage, summarized in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it” the character use rule.

Key Words:Ancient Times Chinese; It; Usage

前言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关于“之”字的词性、意义及用法的研究一直是热议话题。在对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分析上,很多学者在专著有专门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力的《古代汉语》,其中对“之”字的用法,从各种词性分别进行了叙述。其他版本的《古代汉语》也有对“之”字的用法进行过分析,如:朱振家、许嘉璐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另外,有刘旭鹏和崔四行发表的论文《定中标记“的”与“之”的韵律效应对比探析》,文中详细介绍了“之”的词性、词义以及其与“的”的韵律效应不同之处,让人们对“之”的词性、词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很多学者发表过相关的文献及期刊类文章,如张红梅发表的《对大学古汉语教材中“之”字的词类归属歧异现象的思考》,商振哲的《释“之”》,谢呜福的《“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辨识》等,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是颇为复杂的,他们对“之”字用法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尝试着更深入地总结“之”的用法规律。学者们对其用法的分析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对古代汉语中“之”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词性、意义及用法,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本专业所学知识,总结古代汉语中“之”字的使用规律,从而对现代汉语中“之”字的认识更加明确,也为古代汉语和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作为动词的“之”

“之”字用作动词,有“往,抵达,到(某地)去”的意思,常用作谓语,并可带宾语。例如:

① (吴)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史记·孙子吴起)

②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同上)

③ 商君欲之他国。(史记·商君列传)

④ 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⑤ 牛何之?(孟子·梁惠王上)

⑥ 驱而之薛。(战国策四)

⑦ 齐闵王将之鲁。(赵策三)

⑧ 庄辛去之赵。(楚策四)

上例中的“之”都用作谓语,都表示主语的行为,都有宾语。这个宾语往往是表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值得留意的是,在上古语时期,有“去之”的说法,但“去”字只表示离开某地,“之”字方是到某地去。“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了楚国而到赵国去[2]。

二、作为代词的“之”

代词,文言实词中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的词,其作用在于行文时避免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以求得文章的简洁。主要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1]。作为代词,“之”常用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