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特色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一直填充着他的每一部作品,带给观众独一无二的观影感受。
摘要:周星驰电影中特有的周星驰班底、底层小人物和爱情童话填充着周星驰的作品,从而形成周星驰独特的电影风格,周星驰的电影风格也正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这种狂欢化色彩在周星驰从早期至今多数电影中都有表现,堪称异曲同工。本文从周星驰电影的反传统形象、“无厘头”风格出发,来分析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色彩,更全面的探究周星驰电影的特色。
关键词:周星驰;狂欢化;颠覆;解构;无厘头
The Theory of Stephen Chow Film Carnival Color
Abstract: Stephen chow's peculiar to Stephen chow movie, little and love fairy tale filled with Stephen chow's works, thus forming a Stephen chow's unique movie style, style of Stephen chow's movies is incisively and vividly embodies the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this kind of carnival colors in Stephen chow since early majority have performance in the movie, is the same. This article from Stephen chow movie's traditional image, "wulitou" style, to analyze the carnival of Stephen chow film color,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 of Stephen chow movies.
Key Words: Stephen Chow;Carnival;Subversion;Deconstruction;Wulitou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1
一、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来源2
(一)颠覆2
(二)解构与重塑3
(三)亵渎4
二、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表现4
(一)情节的狂欢化5
(二)人物角色的狂欢化6
(三)语言的狂欢化7
(四)动作的狂欢化8
结语8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论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色彩
前言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最初在其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中提出的,通过颠覆与建构处理诙谐与严肃的辩证关系”[1]。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阐释的两重性即诙谐与严肃,诙谐字面意思是指是滑稽搞笑的,巴赫金研究的狂欢化中诙谐是一种放松的,可以使人娱乐的、欢乐的,并且得到休息的人类活动。严肃与诙谐截然不同,是慎重、庄重、肃静与认真的可替代名词,即在狂欢化理论中是指所有人类严肃的事都要认真慎重对待。所以,诙谐与严肃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一种是释放天性的,一种是抑制人性的,其中诙谐的文化在周星驰众多部电影中显而易见。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界人才辈出,如成龙、周润发、张国荣等在这时期大红大紫,口碑载道。周星驰自这时期末初涉影坛,夹缝中辟道,自出道以来,凭着其本身特有的幽默搞笑的语言,滑稽的人物动作和夸张、讽刺、自嘲的电影情节,很受观众喜欢。“周星驰从最初成名的《赌圣》到独自执导的《国产凌凌漆》,开始他电影的创作时代”[2],随后周星驰推出的《大话西游》系列成为不少内地观众心中永久的经典,再有带有周星驰自传色彩的《喜剧之王》到轰动亚洲的《少林足球》、《功夫》等都获得不少口碑和超高票房。周星驰也一度成为在中国影坛具有号召力的人物之一,他之后的影片更在观众心中烙下深深的周星驰烙记,即开创中国独特的喜剧片格调——“无厘头”风格。
那么,“无厘头”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粤语俗语‘没来由’,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做事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无中心,无逻辑,言谈举止粗鄙不堪令人难以理解,但也并非没有道理”[3]。周星驰自创的“无厘头”风格,从“无厘头”本意即可得出周星驰电影中的“无厘头”是荒诞的、滑稽的、搞怪的、拼凑的、拆分再组的,甚至是粗鄙的,这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如出一辙。在快节奏的社会潮流中,喜剧往往使人得到短暂的放松与身心愉悦,周星驰电影中的喜剧性直面抨击人性弱点,用最粗俗的语言随意发泄情感,讽刺意味十足。正如置身狂欢节中,人们可以尽情倾泄,其中一切的活动都是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一切活动都是供人们尽情享乐的,因而人们喜欢观看周星驰电影,会被他的电影深深吸引,得到片刻的精神放松。下面分别从周星驰电影的狂欢化来源与表现两大方面来分析周星驰电影中所表现的狂欢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