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词缀表示的语义类型研究(2)

II. “性”的词法和句法研究 徐杰(1986)《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用X、Y表示与“性”尾词有关的变量,将“X性”词分为Y有X性、Y的X性、X性(的)Y、Y是


II. “性”的词法和句法研究

徐杰(1986)《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用X、Y表示与“性”尾词有关的变量,将“X性”词分为Y有X性、Y的X性、X性(的)Y、Y是X性的四种语法功能类型,并按“X”的词性进行“X性”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分布研究。罗进军(2004)《“X性”结构探微》一文,提出“X性”结构槽,从语音限制、语义限制、语法限制三方面论述“X性”词产生的条件。于秒(2006)《现代汉语“X性”词研究》一文,按照“X”词性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又对“X”的语义类别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类。此外,对于“X性”的句法功能也按做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了一一举例说明。李刚(2011)《现代汉语类词缀“非”“准”“性”“化”“家”的发展演变与特点》一文,从“X性”的结合单位、 “X”的词性、语法功能以及“性”的语义场四个方面总结出了“X性”词的四个特点。杨安珍(2017)《“X性”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一文,通过“X性”词的句法特征分析,把“X性”词分为了X性1、X性2、X性3、X性4,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这些“X性”的不同,得出从左至右,名词性减弱,动词性增强。最后并交代“X性”词发生这种功能弱化的原因。

各大家的研究多少有些不同,但总的来看,可归纳成以下3点:1. “X”可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副词;2. “X”和“性”结合构成抽象名词、非谓形容词。3. 句法上,“X性”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III. “性”的语义研究

对于“性”词缀的语义研究成果,最直观的反映应该就体现在词典上。《现代汉语词典》:③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④词的后缀。附在某些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成分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区别词等,表示事物的性质、性能、范围或者方式等。▷纪律~|创造~|特殊~|弹~。《新华词典》:④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构成抽象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性能、范围等。○例全国~|创造~|积极~。根据这三大较权威的词典对“性”的阐释,大致可总结出: “性”是后缀,通常附着在某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后构成抽象名词或者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性能、方式、范围等。

再来看看一些论文、著作。陈汝立(1986)《谈词缀“性”》,作者按照构词时“性”所处的位置,将语素“性”构成的词大致分成了三类:A. “性”在第一位(如:性格)、B. “性”在第二位,此类又细分了两小类(如:a类本性、b类磁性)、C. “性”在第三位(如:创造性),其中由其它短语构词的三音节以上的“性”尾词也归为了这一类。认为A与Ba类的“性”具有较实的语义,有的指事物的特点、本质;有的指人的性别、本性、性格。“性”为半自由的实词素。Bb类也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性能,或者范围、方式,但是它们所表示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概括,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构词中有类化作用,多构成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或非谓形容词。“性”是词缀。C类除了概括事物的某种性质外,由于哲学的发展,它们还具有比较空灵的意义——“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史文利(2005)《汉语词缀“性”与其对应项的互译及互译过程》(THE CHINESE ENDING XING(性) AND ITS ENGLISH CORRESPONDENTS IN MUTUAL TRANSLATING AND TRANSLATIONS)认为“性”尾词赋予了词抽象意义,这种抽象意义表现为:性质(透明性)、程度(毁灭性)、功用(吸收性)、原因(光照性皮炎)、被动可能(可读性)、被动易发生(易燃性)。隽娅玮(2014)《从文化隐喻谈“性”的语义演变》,从“性”字的产生和演变谈论了“性”语义从实到虚的转变。提出类词缀“性”三大引申义项: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一定的范畴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