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其他研究成果 除了以上三大方面,还有一些涉及“性”缀词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吴立菊(2009)《词缀“性”与中日欧语言接触》主要谈论汉语本身、
(2)其他研究成果
除了以上三大方面,还有一些涉及“性”缀词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吴立菊(2009)《词缀“性”与中日欧语言接触》主要谈论汉语本身、日语和英语是怎样影响“X性”词发展的。乔卫星(2013)《规范类公文中的“X性”现象》一文中,选取了十二五规划为研究内容,探索规范类公文中的“X性”词的语法功能。翁晓玲(2005)《由《现代汉语词典》“X性”类词语看释义的系统对称性》一文,通过对不同词性的“X性”词的词典释义,从“X性”释义上存在的系统对称性,提出了词典释义准确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三大要求。
(3)小结
对于“性”缀词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理论的更新在不断地进步。对比前人对“性”缀词各个研究方面,我们发现,在“性”缀词表示的语义类型研究方面涉及甚少,且都不是文章的重点,也研究的不够全面。
因此,本文将基于陈汝立等学者的观点,在认同“性”为后缀的基础上,对无争议的三音节以及三音节以上的“性”缀词进行语义类型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如第一小节研究现状总结所言,关于“性”词缀表示的语义类型,当前专门研究这方面的文章还甚少,部分文献虽有涉及,但都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其存在较大研究空间。完善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性”词缀研究本身。
此外,从第一章三大词典对 “性”后缀的阐释可以看出,“性”词缀表示的语义类型仍不完善。三大词典均使用了“等”这样的模糊字眼。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结合2016年《人民日报》具体的例子,对“性”词缀表示的语义类型进行补充说明,对词典并未明言的“等”进行深挖,使“性”词缀的语义显露更多,从而完善词典编撰。
最后,为其他类似的后缀词,像“化”、“型”等的语义类型研究,提供借鉴。
二、“性”词缀表示的语义类型
(一)语料收集
笔者通过对2016年全年的《人民日报》进行穷尽的检索,考虑到本文以研究“性”词缀的语义类型为主,故先要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不包括以下几类:
(1)表示性别的“性”缀词,如:男性、女性、变性(变性手术)、中性(中性风格)、无性(无性繁殖)、雌性、雄性、单性(单性花);
(2)表示人所具有的本质、情感、品质、能力等的“性”尾词,如:本性、秉性、禀性、德性、赌性、惰性、感性、个性、理性、非理性、烈性、灵性、率性、蛮性、品性、任性、生性、随性、天性、玩性、悟性、忘性、记性、习性、心性、脾性、血性1(血性男儿)、野性、知性、水性1(水性好)、人性、耐性、刚性、娱性;
(3)由第二点人所具有的本质,生发到生物,如:猴性、马性、兽性;再由有生命之物,生发到无生命之物,如:水性2(水性杨花)、木性、笔性、茶性、线性、非线性、诗性、党性、根性;
(4)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等领域表示事物属性、性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性”尾词,如:酸性、碱性、中酸性、中性1、阴性1、阳性1、属性、定性、惯性、特性、磁性、共性、活性、急性、慢性、毒性、无毒性、量性、恶性、弹性、抗性、假性、假阳性、显性;
(5)表示语法范畴的“性”尾词,如:阴性2、阳性2、中性2、词性;
(6)其它复杂词汇和双音节词汇:多孔改性(水泥)、四梁八柱性、热镀锌相变诱导塑性(钢)、调性(笔触)、主体间性、大麦和性(花叶病毒)、长性、挠性、寒性、暖性、中性(利率)、乡性、手性、铜性、派性、三性、复性、囊性、偏性、法性、骨性、炎性、智性(恋)、血性(腹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