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国平所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以他的个人经历为蓝本。全书是用父亲日记的形式,记录仅仅存活五百六十二天的女儿成长的种种细节,通过分析小生命的诞生和消亡的过程来展示自己对死
摘 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从父亲与哲学家的角度描述了妞妞从出生到死亡的短暂过程,向我们呈现了深沉而深刻的父爱,揭示了他对死亡、苦难、婚姻的思索。妞妞——作为女儿,不仅为周国平带来了美满与痛楚交错的情感折磨,也为他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哲学的斟酌和探索。
关键词:周国平;《妞妞》;死亡;苦难;婚姻
目 录
摘要-Ⅰ
目录-Ⅱ
一、对“死亡”的思考 --1
(一)思考死亡:平静地面对妞妞早夭--1
(二)于过程中追寻意义:转向对妞妞的有效关怀--2
(三)承认生命的荒诞:与妞妞共同抗争--3
二、对“苦难”的思考-4
(一)思考苦难:与妞妞共同忍受苦难--4
(二)人得救靠本能:与苦难保持距离--5
三、对“婚姻”的思考6
(一)婚姻的纽带:妞妞让“我”有个家--6
(二)要保持距离:否则将导致悲剧--7
参考文献--10
一 对“死亡”的思考
(一)思考死亡:平静地面对妞妞早夭
妞妞不仅给周国平带来了初为人父的喜悦,也给他带来了关于死亡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妞妞被确诊为“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动手术也不是有效的方法,“可以动手术,不过预后不良” 。作为哲学家周国平对死亡比常人有更深刻的见解,但身为父亲却在是否进行手术犹豫不决,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他思想的矛盾,“留下她,她受痛苦。让她去,我们就没有她了。” 周国平既意识到妞妞早夭的命运,又想要妞妞健康,从而陷入了双重标准。虽然周国平不愿意接受妞妞早夭的事实,但妞妞活着只能感到痛苦,“既然难逃一死,何必再让她在死前遭受这番痛苦” ,既然全是最糟糕的选择,选择俨然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思考与权衡多个日夜后,他们最终决定选取保守治疗法,“放弃手术,让妞妞在命定的时刻死去。” 让妞妞在某个命定的时刻死去,而不是遭受癌症的复发痛苦而死。
周国平认为“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别无选择。对于死亡的恐惧不如正视它、思考它。” 当一个人时常思考死亡,况且不管他怎样思考,时常思考本身就会产生一种使他对死亡习以为常起来的效果。这样即使去除不了对妞妞早夭的恐慌,至少可以让他习惯于妞妞早夭的事实,也就是去除对恐慌的恐慌。周国平的这种思想在文本当中也能得到验证:“……我们不过是预先知道罢了。你想想邓肯,两个孩子一下死于车祸。邓肯会羡慕我们有精神准备。”
妞妞的早夭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即使没有回头去看,周国平还是知道它的存在,觉得它正在靠近,在他们每一个美好的时刻投下它可怕的阴影。向来大众对于死亡问题选择规避的态度。我们如果回避死亡的问题,但最终都要面对它,到时候可能感到恐慌与无助,失却许多人道和正确的处理机会。叔本华认为,“哲学作为人生的工具,它之存在的全部必要性,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为人类‘平静地面对死亡’提供精神力量,也就是使人能够‘毫不畏惧地面对着死亡’。” 积极思考死亡,再意外的死亡也不会觉得惊讶了。习惯代表着麻木,周国平正是以习惯来接受妞妞早夭的事实。
(二)于过程中追寻意义:转向对妞妞的有效关怀
活在当下是基本的人生态度。活着之时,竭尽全力,感受做人的乐趣,乐安天命而不虚度此生。既然走向死亡是妞妞的必然的终结之路,何必那么匆匆忙忙向前奔跑呢?在对生的思索,认真思考生存的意义之后,周国平转向了对妞妞的有效关怀。雨儿陶醉于养育妞妞的细节当中,“我们带妞妞去原先接生的那家医院注射乙肝疫苗” 。他们未尝不知道就连这一次也没有必要。但是起码目前他们仍要把妞妞视为健康的孩子来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