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的积极人生观

《活着》带给读者的是以哭的方式笑,眼泪与微笑交织才是人生。活着对于人的一生心历过程是决定天秤摇摆方向的重要砝码。


摘  要:活着是为了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用什么心态面对生活才是正确的?余华在《活着》里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福贵用他的不妥协,知足常乐,活在当下的心态一次次与生活磨难抗争,带给读者回味无穷的感悟与体验。

关键词:《活着》;积极;人生观;福贵

The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in the Novel To Live

Abstract: What do we live for? What on earth is happiness?What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 face life?Yu hua is revealed to us in live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FuGui use his intransigence count their blessings,live in the present state of mind again and again struggling with life suffering, bring the reader recall boundless feeling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the book of Alive;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FuGui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前言   1

一、故事梗概2

二、小说写作的艺术特点 2

(一)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3

(二)语言的朴实无华 3

(三)间断性的现实描写 4

三、小说中人物积极人生观的表达   4

(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贵 4

(二)平凡善良,随遇而安——家珍 5

(三)缅怀过去,活在当下 6

四、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论《活着》的积极人生观

前言

余华,当代先锋文学闻名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写作无论是从结构、语言还是叙述的方式上来说都对中国的文学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余华前期的写作都偏向于血腥、黑暗、赤裸裸的面对现实的风格。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曾说过的:“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证,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始终的一个主词。”[1]

长篇小说《活着》是余华小说风格转变的开端,也是他对生命意义与真谛新的诠释。“这部作品也为余华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石,找到了一种稳定淡然的观看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也因此获得了某种超脱。” [2]余华曾在《活着·中文版自序》曾提到:曾经的他和现实的关系紧张,再严重点,一直是用一种敌对的眼光来看待现实。时间的推移使他心里的愤慨慢慢的停息,逐渐意识到真正的作家所寻觅的是真谛,这种真谛应该是排斥道德判断的。宣泄,控告或者是揭露这都不是作为一位作家的使命,他最应当做的是向人们揭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来看待世界。”[3]在这种心态下的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讲述一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磨难,家人先后都离他而去,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从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这也是余华写下《活着》的契机,写下了人对磨难的承受能力,对待世界的乐观态度。

一、故事梗概

主人公徐福贵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现代人所说的富三代。他也是徐家的败家子,早年间的福贵沉迷于吃喝嫖赌,为人懒惰又放荡,出行都不愿下地行走。在与龙二赌博中因为龙二出老千福贵并不知情,终是败光了祖上传下的最后百亩良田和租屋,气死了年迈的老父亲,当他岳父得知了这件事,一气之下雇人抬花轿将女儿接回娘家。而后因挑铜钱还债、妻子家珍离去等等事情,想明白自己之前所作所为是有多么的混账多么败家,改动手做实事养活自己和老母亲的他开始了租地耕种的生活。家珍终是不忍离开福贵带着襁褓的儿子有庆回了家。福贵在为生病的母亲进城请大夫的时候被军队抓走做壮丁,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他坚定的明白了活着的可贵,决定不惜一切活下来,忍着寒冷与饥饿九死一生到了直到被党俘虏后被放回家才与家人团圆。尽管回家生活依旧困苦,女儿也因病成了哑巴,但是家还在,家人还在,福贵的心还是暖洋洋的。和平时期并没有给福贵一家人带来安逸的生活,大跃进运动在开始几年有温饱的生活之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妻子女儿上山挖野菜草根树皮充饥。儿子有庆给镇长夫人春生的妻子献血过多死了,刚从失去儿子的苦痛中抽离,几年后出嫁的女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而死只留下外孙苦根,妻子家珍终是过度疲劳外加久病不愈离世了。眼见亲人们一个个离去,均是失去妻子孤苦的福贵和女婿二喜相依为命。尚在襁褓的孩子苦根是这两个男人继续生活下去唯一的一抹曙光,上天终是要把与福贵开的玩笑进行到底,打破福贵最后的希冀,二喜在工地工作不幸被水泥板砸到身亡,就连最后陪着福贵的孙子苦根也也因福贵大意吃过多的豆子撑死了。“然而不管怎样,福贵都是坚强的,不论他将如何选择,终究还是活着。”[4]灾祸一件件的接踵而来,现实不断的摧残着生存的意志,无形的痛苦不断的将人推向绝境,生命本脆弱,福贵却仍然乐观坚强的生活下来了。当我们看到这个故事时,福贵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同一头一样步履蹒跚的老牛相依为命。所有的故事都是他对民间游荡写作家的讲述,就像两个好朋友聊天回忆过去的经历,没有苦痛,没有悲伤,没有不甘,好似沙粒被一阵风轻轻吹拂过脸颊,酥酥麻麻抓不住也拍不尽,却不留下一丝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