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与祥子这两个形象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独立性又有其共性。鲁迅和老舍的这两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作品都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摘要:祥子与阿Q一样,都是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人物,在他们身上存在着难以混同的差异性,他们是不同时代、外貌性格迥异的两种形象,在他们身上似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如果深入到他们的文化心里内涵深处进行分析比较,祥子和阿Q身上仍存在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一样的国民灵魂。
关键词:祥子;阿Q;社会;价值取向
Q Compared with Xiangzi Characters
Abstract: Xiangzi and Q,i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readers know,on them there are hard to mix of differences,they are different age,appearance character between two kinds of image,on them seems to have nothing in common,but if deep into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ir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heart Xiangzi andQ still exist,in the same value orientation,as well as the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Xiangzi;Ah Q;Society;Value orientation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1
一、形象的不同1
二、性格的不同2
三、阿Q与祥子结局的必然性5
结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阿Q与祥子人物形象比较
前言
鲁迅的《阿Q正传》和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两位作者著名的中长篇小说,分别成功塑造了落魄农民阿Q和失败人力车夫祥子的人物形象。虽然两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研究成果颇多,然而两个人物在各自独立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共性,在文化现象层面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阿Q以及骆驼祥子人物形象的对比入手,探讨“五四”运动之后文学作品对“人的再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小说中阿Q的所作所为让人啼笑皆非,鲁迅对其荒诞性描绘的淋漓尽致,也使得阿Q成为精神胜利法的世界代言人。再来说祥子,他怎么和“骆驼”联系在了一起,且看“三起三落”的背后“人民艺术家”讲述城市底层人物的悲惨人生;本文是通过两个人物来解析深层次的制度和社会问题并进行探讨。
一、形象的不同
鲁迅的《阿Q正传》,这部小说问世后不久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时鲁迅在写阿Q这个人物时,就揣摩了许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就说过,“阿Q的影像,在我心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1]这是真的,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一开头就有提到:“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而终于归结到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当时写的阿Q并不是来表达某一个人,而是对于像“鬼”一样纠缠着的问题的长期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封建愚昧思想的共性,即国民性。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阿Q就是中国国民性的一个共名,是辛亥时期农民的典型,我们可以从阿Q身上看到当时社会条件下人性的共性,比如欺软怕硬、冷漠、思想的愚昧等,这些特点有的较为符合阿Q农民的身份,有的则代表了各阶层中国国民的通性。
老舍的《骆驼祥子》一经发行,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五四以后这段时期的新文学,大多数是描写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而老舍的出现,便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城市贫民的生活为题材来描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悲惨生活,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绘制出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祥子是城市低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作品有力地揭露了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正确地批判了个人奋斗的方式,并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一切悲惨遭遇都是由黑暗社会所造成的。但是,劳苦大众的出路在哪里呢?正如作者后来所说的那样:“在《祥子》刚发表后,就有工人质问我:‘祥子若是那样的死去,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我无言以对”。[2]其实从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说,这时工农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蓬勃进行,劳动人民的思想也在逐渐醒悟。老舍通过祥子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的正确道路,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