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间隔年现象研究(2)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间隔年”文化的青年群体既是间隔年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他们依靠网络媒介对外传播文化,以此来实现文化之间的双向交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间隔年”文化的青年群体既是间隔年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他们依靠网络媒介对外传播文化,以此来实现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传播与互动,并且消除各国之间由于文化交流缺失所导致的一些曲解与误读。本文通过对我国的“间隔年”文化这青年亚文化进行探究,不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从传播学中的网络媒介的新视角切入,而且对“间隔年”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这对于我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可研究的方向。同时,本文站在青年亚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其中的“间隔年”文化,有利于扩大研究范围,脱离研究对象的束缚,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间隔年”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因而这一课题以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究具有可行性。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问题

尽管,早在二零一五年,就有官方组织中国少年基金会资助八位大学生成功实现间隔年,但目前,“间隔年”在国内的认可度仍有待提高,实施起来也有较大难度,政府、社会组织、高校、社会联动等方面都有不足的体现。国内对于间隔年的研究大多站在教育制度、文化传播、个体视角等方面进行,对于其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和问题的研究目前尚没有一套全面的、合理的、多层次的成果。“间隔年”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我们更应保留它的优势并加以弘扬,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本文希望通过以传播学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站在网络媒介对青年亚文化传播的推进作用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找寻其发展和可行的方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间隔年”文化为研究对象,从“间隔年”在国内网络媒介的传播入手,以“间隔年”在豆瓣、穷游网、马蜂窝等网站的传播为例,分析其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网络媒介中得以传播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出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以及我们对其应采取的态度。

一、通过文献综述和资料引入介绍间隔年的概念,阐述间隔年的来历和国内发展概况,分析“间隔年”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阐述“间隔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并且介绍相应的概念,间隔年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对“间隔年”文化的研究可以从青年亚文化这一宏观层面进行。

三、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分析“间隔年”文化在网络媒介中广泛传播的原因,特别选取豆瓣小组、穷游网等网络社区话题讨论展开专门的案例研究,对网络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的契合度做具体的、多方面的分析。

四、站在“间隔年”文化的视角,以小见大地归纳总结出当今社会形势下青年亚文化的现状,从多方面举例论述青年亚文化的客观性与合理性;面对其与主流文化的“抵抗”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重新认知,进而推知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间隔年”文化

(一)概念介绍

起源于西方的“间隔年”(GapYear)这一概念,它广义上是指人们在任何年龄阶段进行的长途异地旅行,狭义上是指青年在毕业之后、升学与工作之前经历跟自己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间隔年的方式一般表现为:旅行、游学、做义工、做志愿者、异地工作等。在此过程中,青年们“间隔”当前的社会生活,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消解迷惘和困惑,丰富了人生经历,在感受异国文化的同时,学习生存技能,增强自我了解能力,从而以更好的状态面向未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间隔年”文化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