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探究(2)

一、社交媒体和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概述 人们正置身一个媒介化社会,在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的同时,社交媒体也随之普及被人


一、社交媒体和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概述

人们正置身一个媒介化社会,在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的同时,社交媒体也随之普及被人们广泛应用,由于社交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更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和原创性,这些主要特性使得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不断增强,“人-机”关系也是越发密切。

(一)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也可以说是指存在于电脑、平板等其他终端的具有上述功能的各类工具和平台,是一组用户通过使用能够生成内容并引发交流讨论,进而形成虚拟社区的应用程序。

社交媒体受众的特点首先呈现规模化。具有便捷、时效性、互动等优势的社交媒体正强烈吸引着用户,其中社交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社交媒体,也是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现如今,接入互联网的已有半数中国人,网民规模增速提升,其中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 当今大学生上网的两大终端主要是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而大学生手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用社交媒体。《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手机聊天类产品的用户依然最为广泛,占到整体应用需求的31.2%。 其次,社交媒体受众的年轻化。《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手机上网用户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 最后,社交媒体受众呈现知识化。《报告》还同时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学生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占比25.0%,成为网民规模最大的群体,另外在我国网民学历结构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群体占比为22.7%, 活跃在网络社交活动上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学历较高群体中。

社交媒体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即时通讯类:如QQ、微信、微博、知乎等;二是微博类:如新浪、腾讯、搜狐等;三是社交网站类:如QQ空间、人人网、豆瓣、猫扑等。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交媒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时无刻,社交媒体存在一种泛在化、泛载化和时间碎片化趋势,另外社交媒体还具有更强的便携性、更快的即时性和更好的交互性。便携性主要在于它以手机终端为主,用户只要携带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社交媒体,打破地点的局限性;即时性主要体现在每个用户只要通过连接数据流量就能及时地发布、接收、交流等,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互动性在经由社交媒体的便携性和即时性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频繁和高效,让用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新鲜资讯。在这个正以网络应用作为工作与生活的一般条件的时代,社交媒体这些特性又大大增加了受众对它的粘性。

社交媒体一方面让人们能够打破传统媒体时间、地点的壁垒实现人与时空的无缝连接,另一方面受众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就能满足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需求,还可以更快实现社会化。

社交媒体的功能首先是在于它能够建立维护和谐人际关系。每个人个性的张扬凸显在人格独立的具体实践期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矛盾,例如同学关系紧张、家庭关系淡漠等。这时,人们只要通过社交媒体的沟通方式就能降低正面交流的紧张感,而有效避免正面接触,有助及时的相互沟通。例如,很多人在与他人面对面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开口去道歉、赞美或表明心意,但用社交媒体这样委婉保密的方式,给对方发送“对不起”、“我喜欢你”等消息就能够淡去日常沟通时的心理障碍,而将真实情感更容易及时传达给他人,进而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

其次在于它可以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用麦克卢汉话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人们通过媒介能够感知到更大范围、更长时间跨度的外界信息”。 社交媒体就像是每个人的“娱乐掌上机”,使人们随时随地只要登录社交媒体账号浏览,就能够知晓国内外各类新闻事件,与社会动态同步。人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订阅或关注自己喜欢的兴趣部落和公众号,天天只需查看推送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文章,就可以不再受限于传统报纸或杂志的更新时间、购买地点等因素,随时获取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