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它能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转变。社交媒体具有语音、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实时互动的多种功能,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人际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另一
最后是它能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转变。社交媒体具有语音、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实时互动的多种功能,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人际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另一方面能为每个人提供迅速且范围更广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他们之间通过社交媒体就能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互动。人们在这些互动中,不仅不受地域、性别、年龄、学历的限制,还可以在任何时候与想要联系的挚友进行在线交流。社交媒体既给人们创造了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又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让人们可以更加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进而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转变。
(二)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现状
人与媒介之间会随着媒介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方面人需要借助媒介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媒介也需要人的使用来扩充自己,一旦这种媒介壮大之后,双方势力会发生偏转,此时,个体就会对媒介形成依赖。
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是指他们难以控制对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而对身体、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痴迷状态。如第一种是“刷手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第一终端,很多大学生不论在做什么,都会随身携带手机,而这个机不离身的习惯甚至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他们利用所有可能的闲暇时间去刷微博、刷朋友圈等,无法克制好自己想要查看社交媒体上消息的欲望。另外,他们也会“刷屏”,如经常更新状态并快速回复评论,而如果长时间没有“刷手机”,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而感到内心不安,形成严重的媒体依赖症。比如曾有个大学同学给我留言,说她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因为感觉不被关注而害怕孤立,就会高频率地使用手机上的社交媒体,乃至每隔几分钟就想要刷一下朋友圈,上瘾般一遍又一遍地刷最新动态,好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减少自己内心的空虚感,觉得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就能给自己带来存在感和满足感。
第二种是“低头族”。网上有句很火的话:放下你的手机,和身边的人沟通沟通吧。很多大学生不论身处何地,常见他们低着头玩手机,对身边事、身边人一副漠不关己的样子,好像形成了一个隔绝外界的屏障。有些甚至在家里也是长时间低头在畅玩社交媒体,如看综艺视频、逛论坛、听音乐等,而并不多与家人聊天。还有聚会,过去大家是侃侃而谈,但现在却是聚坐饭桌前各自把玩手机的仪式,如有的在看视频,有的戴着耳机听音乐,即使彼此距离很近,也很少见他们抬头与身边人说话,这些学生会觉得低头玩手机就代表自己有事在忙,以此掩盖参加聚会尴尬的不适感。还有些大学生认为秒回的习惯代表礼貌和在乎,这些人就会即使走在路上也会低头看着手机打字或发语音来回复对方消息。
第三种是“守候动态互动”。多数大学生对期待好友点赞、评论或新消息意愿强烈,觉得自己发布的动态被点赞和评论得越多,自己的人脉与人品就越好。比如大学生经常通过使用qq空间、聊天通讯的功能,在朋友圈和微博里晒美食、晒旅游、晒礼物、晒幸福等,并特别在意他人点赞及评论行为,自身“晒”心情状态的频次也随之不断上升,比如打开今天决定要看的书,看两页后先拍张照片在朋友圈打个卡,然后等待着点赞评论,边翻书边留意社交媒体上的提示音是否响起,随后抽个时间再一一回复评论。有些大学生甚至还会由于错失“特别关心”好友的信息、错过与其他动态的实时互动而感到着急和后悔。
第四种是“寻求虚拟共鸣”。有较高知识修养的大学生,他们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理方面也有较高要求,会希望更新的状态被他人看到,在互相分享和评论中获得认同,因此有些在现实生活中被忽略,或者无法开口的想法,不好意思去做的事,就会借助社交媒体去完成,比如在贴吧发布自己最近的状态,来引起大家的围观和讨论,在其他贴友的点赞或评论中感受被关注和被支持的愉悦,从而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