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的演绎光用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是人生阅历、文化底蕴以及专业素养的呈现,适当的时机做出不适当的表演会让整个角色减分不少,表演是个细活,分寸感更是细上加细。
摘 要:表演,是一个广泛的词,它既要求演员要有声乐、台词、形体的功底,又要求演员有模仿能力、想象力、观察反应能力以及对表演的悟性。通过专业的学习,当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是有义务做到让观众进入你带给他们的情绪和规定情境中。不论是话剧还是影视剧,都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背景反应当下社会生活。任何角色最终登上舞台面见观众的时候都不能“失真”,演员们要在专业的基础上推敲表演时的分寸感。
分寸感是衡量演员演技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从表演的整体和演员的角度探讨分寸感对于表演的重要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表演;分寸感;驴得水
目 录
第一章 表演中分寸感的含义 1
1.1表演中分寸感的含义 1
1.2我对分寸感的认识 1
第二章 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2
2.1分寸感对表演者的重要性 2
2.1.1语言的分寸感 2
2.1.2肢体的分寸感 2
2.1.3人物塑造的分寸感 2
2.2分寸感对表演效果的影响 3
第三章 如何正确把握分寸感 4
3.1提升表演者的专业素质 4
3.2从生活中出发 4
3.3演戏演出“细节” 4
3.4分析剧本,理解人物关系 4
结束语 6
致 谢 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 表演中分寸感的含义
1.1表演中分寸感的含义
百度百科中对分寸感的解释:它是人的天分与修养在内心沉淀而成的对人或事物的合理认可度。[1]在生活中为人处事,人际交往,事业成就,都离不开分寸感,孔子云“随心所欲但不逾矩”。莎士比亚对表演分寸感的看法:“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合乎“自然的常道”。[2]
1.2我对分寸感的认识
演员的首要任务是人物角色的塑造,也就是说,演员创造出来的角色必须真实、自然。既不能“太过浮夸”又不能“太随意”,整体出来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演员既要对角色做出自己的设想,又要在表演的过程中将台词和肢体动作相互协调做到恰如其分。分寸感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内在情感与外在情感“度”的把握。
第二章 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著名影视演员李雪健曾说,在他心里观众最贵。表演的首重就是观众,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发达,观众对剧和表演的要求更高,将观众放在首位并不是一味的迎合观众的喜好,而要掌握分寸感,在观众以及表演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掌握表演分寸感是表演艺术中异常艰深的工夫,这要靠演员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加强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磨练身体各个部分的表现能力,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说:“在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对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3]
2.1分寸感对表演者的重要性
2.1.1语言的分寸感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话剧语言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演员应在掌握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准确的把握台词的分寸感。台词的准确性直接反应了角色,不同人说话的方式以及语调也是不同的,一个懵懂少年和有着丰富阅历的学者的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优秀的台词功底是听着声音观众都能想象到画面。除了基本功更重要的还是演员对台词的分寸感,分寸感稍有偏差,观众就会有错位感。
大三时我们班的汇报作品《蔺小渔与柳叶儿》,我在里面的角色是个烟花女子,初次出场便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谁在这撒啊撒的,撒野呢”先声夺人,一句话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勾走。对剧本时我的处理方式太单一,排练时,自己更是不自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老师指导时说,柳叶儿是酒家女子,但她比谁都聪明,她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说话,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让对方反感。蔺小渔死后变鬼来找她,她冷言冷语是她第一次表露真实的性格,质问法师是第二次,怎样过渡能让观众觉得不突兀确实要好好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