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2)

1.2表演力度的差别 同样受限于时空因素,话剧表演需要连贯不中断的在舞台上两个小时把一台戏演完,且只能在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内展开。第一排观众


1.2表演力度的差别

同样受限于时空因素,话剧表演需要连贯不中断的在舞台上两个小时把一台戏演完,且只能在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内展开。第一排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只有三四米,远的则有十几米,这要求演员在表演上必须照顾现场观众的欣赏感受——于是话剧表演艺术在肢体动作,台词音量,面部表情,舞台调度上都会有不同程度也是不可避免的夸张夸大——加上情绪确实是可以传染的,当演员在现场怒发冲冠或喜极而泣,观众也会受到感染,对于演员的情绪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对整部剧的情感体验。

而影视表演每个镜头拍摄之前都要架好机位,布光布景,远景、特写等。摄像机可以通过各种角度,来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演员,也打破了舞台表演的限制,由于分镜头的拍摄,演员情绪随时会被打断,表现形式较话剧表演来说是微小的,因为演员要顾及到对镜头的把握,动作稍大就可能会出画,如果表情过于夸张,表演就容易不准确。因此,表情的分寸尤为重要。 并且影视表演可以通过后期的剪接对影片的节奏进行调整,可以修正演员的表演不足,从而给观众呈现“完美”的效果。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话剧演员比影视演员更考验表演功底。

1.3不同的观众关系

剧场表演里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直接互动的。它首先是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的表演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跟观众是有交流的,观众在观赏话剧的过程中给予演员的反应与态度能让演员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起到促进作用,而演员的表演状态也十分容易感染给台下的观众,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加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话剧也拥有了不同的流派——部分先锋话剧,甚至要求演员主动“走下舞台”,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这也是话剧的一部分。无疑,因观众关系产生的缤纷多彩的表演形式使得话剧拥有更多新鲜的话题与实验性,也对演员的临场反应能力、控场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话剧的观众相比较属于小众,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能有闲情逸致静下心来看一场话剧的实属不易。

而屏幕播放的影视剧,观众与演员的关系是间接的。这取决于影视艺术需要经过后期制作、特效、剪辑等加工之后才能搬上荧幕的艺术形式,观众出现在作品成型之后的展示场景中,并不能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另一方面,且观众给予的反馈及意见具有滞后性,不能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审视到自己的不足。演员只能从票房的反应、电影的口碑、上映后的演员评价去判断自己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如何。

从表演上来讲,虽然同样要求演员“深入角色内心”,但话剧演员的表演拥有不可逆的特点,演砸了就无法挽回,对于演员的心理伤害也很大。而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则可以通过后期弥补,呈现在荧屏上的作品都是美化后的成品,具体表演如何,除了现场的工作人员,观众还需要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了。从演员的创作层面来分析,话剧表演更能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

第二章  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对演员要求的异同

无论话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都对演员塑造角色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演员能塑造出具有性格的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在话剧表演中使用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它有八个基本元素:

1、注意力集中

2、真实与信念

3、交流与适应

4、松弛与控制

5、想象

6、动作

7、规定情境

8、情绪记忆。

这八个元素不光是运用在话剧表演中,影视表演也是缺一不可。话剧表演中,演员的情绪、人物性格是连贯的,在演员的表演过程中剧本的主题和任务会逐渐明朗,而能否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取决于演员的外部形象与剧中人物的形象是否相符、演员的表现力、表演功底等各种因素。而因为时空关系和三一律的限制,话剧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短暂的表演时间内快速进入角色,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并感染舞台下方的群众?如何能够将更为强烈的矛盾冲突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让观众更易接受?话剧表演艺术自成体系,对演员的训练和要求无疑更为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