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污染现状 自从草甘膦开发和生产以来,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安全性和风险评估还不成熟和完善。起初人们认为这对生物体和环境是非
1.1.4污染现状
自从草甘膦开发和生产以来,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安全性和风险评估还不成熟和完善。起初人们认为这对生物体和环境是非常安全的,进入水体和土壤后,它很快就会失活并被降解,动物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草甘膦对不同生物和不同生长期的副作用程度不同。环境风险评估尚未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许多研究尚未或很少开展,如行为,转化,土壤和水中草甘膦的命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并不详尽。
1.2微囊藻毒素
1.2.1铜绿微囊藻毒素的物化性质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一般结构如图1[13],是一个环(-D-Ala-L-X-D-Masp-L-Z-Adda-D-Glu-Mdha)。 L是左旋,D是右旋。 Masp是D-赤-β-甲基天冬氨酸;Adda是(2s,3s,8s,9s)-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Mdha是N-甲基脱氢丙氨酸。 X和Z是两种可变的L-氨基酸,它们的取代和去甲基化导致许多类型的毒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80种不同的微囊藻毒素亚型。其中,MC-LR(可变氨基酸为亮氨酸(L)和精氨酸(R))毒性最强,也最常见(目前已知毒性仅次于二噁英)。MC-LR分子式:C49H74N10O12,相对分子量:995.2,易溶于水,不挥发,化学稳定性极强。温度、光照、酶蛋白等变化都不能将其破坏,自来水处理工艺中的混凝沉淀、过滤、加氯也都不能将它有效地去除。但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和水中某些降解菌的作用下可被降解[14]。
图1 微囊藻毒素分子结构式
1.2.2毒理作用
(1) 肝毒性和肾毒性: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证实,MC-LR是一种肝毒素,能有效抑制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的活性,并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5]。同位素标记研究表明,超过70%的微囊藻毒素在体内分布于肝脏和肾脏[16]。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江苏海门和广西伏羲原发性肝癌的高发病率与饮用水中MC-LR有着密切的关系[17]。研究表明,动物经腹腔内或静脉注射MC-LR后出现大量肝内出血,坏死,肿胀,肝细胞结构破坏,甚至动物死亡。光学显微镜检查显示肝窦血管破坏,窦状内皮损伤和细胞间隙增大。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粗糙内质网被折叠,线粒体脊扩张,胞质空泡样变、浆膜反折、细胞内器重新分布,肝细胞坏死融合成带,出现桥接样坏死[14]。
肾脏是另一个除了肝脏之外的微囊藻毒素的重要靶器官。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可以在肾脏中积累,这可能导致更大的肾毒性。1996年2月,巴西的一家血液透析中心因为误用了含有MCs污染的水给病人做肾透析,导致126名急性或亚急性肝中毒症状,其中60人死于肝衰竭[13]。
(2) 其他毒性:
除了肝脏和肾脏受损以及促进癌症之外,微囊藻毒素还具有其他毒性。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可损害孕鼠胎盘[18],并对胎鼠造成胎鼠大鼠肝脏和肾脏胚胎期的致畸作用,从而形成肝癌高发的基础[19]。微囊藻毒素可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少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20-21],并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22]。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可引起皮肤过敏,心肌损伤和肾上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