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担忧的是,内地电影市场正在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海外市场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文化渗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国产影片要在进口片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内地电影市场正在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海外市场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文化渗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国产影片要在进口片的强势进攻下找到生存和反击之道,就必须对进口片有更深的了解。本文以2008-2017十年间我国进口影片为研究对象,尤其是每年进入票房排行榜前十的影片,分别从影片数量、票房收入、电影类型等角度分析近十年我国进口影片的市场现状及其中发生的变化,揭示变化背后的原因,从而为我国在引进国外电影政策和实际操作提供参考,并为我国国产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我国进口影片概况
一、进口片概念与分类
严格说来,进口片并不是学术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影片来源命名的一类电影,是一种很通俗的说法。所谓进口片,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是来自海外非国产的电影。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我国电影市场中都不乏进口片。但本文所研究的进口片指的是1994年之后按照分账形式进口的和买断形式买进的影片,即分账片和批片。1994年1月,电影局正式下达文件要求中影公司每年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进口分账片由此诞生。同时,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进出口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影进出口分公司)每年继续用买断版权的方式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批片。
分账片的电影版权所有者保留发行权而非将其卖断,然后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将分账比例事先商量好,依照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进口分账片分成比例固定,为国外片方25%,院线7%,影院50%,中国电影集团8.5%(含6.5%增值税),电影发行8.5%(中国电影/华夏电影)。进口分账片大多来自于好莱坞知名的六大电影公司,也有部分来自日、韩和欧洲国家和地区的影片。进口分账片通常剧情精彩,特效精湛,上映时间基本与北美同步,是进口片票房的中流砥柱,其中较为优秀的作品有《神偷奶爸》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
由于进口大片的数量受到配额限制,其总量远远不能满足热情高涨的国内观众的观影需求,批片便应运而生。与分账片不同,批片是由国内的发行公司向海外的电影版权所有者支付费用,从而把该进口影片在内地的发行权买断。批片的买断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完全买断,引进后由国内的发行方自负盈亏,第二种是部分买断,即双方约定在某个特定范围内的票房按照买断算,一旦超过该范围,分账则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比例进行。批片一般在北美上映半年或者半年以上后才上映,片源来自世界各地,如欧洲的法、意、英、德,亚洲的韩、日、印、泰等,影片质量良莠不济,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敢死队》、《生化危机》等。
二、进口片的产生背景与演变
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电影逐渐开始焕发生机。第五代导演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给国产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等影片是这个时期国产电影繁荣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与此同时,国外的影片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有一大批是尘封已久的国外老片。至70年代末期,其实已经有大量的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完成了译制,但是这些影片直到80年代才买放映权公映,所以80年代的中国外国影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时间各色各样的外国影片充斥着国内影院,例如《无声的行动》、《阴谋的代价》、《警察局长的自白》等。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个极其繁荣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