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处理对荞麦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的影响(2)

研究指出[2]苦荞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含量均高于甜荞。苦荞中蛋白质约含10%-15%,远大于其他谷物中蛋白质含量。在苦荞蛋白中,球蛋白含


研究指出[2]苦荞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含量均高于甜荞。苦荞中蛋白质约含10%-15%,远大于其他谷物中蛋白质含量。在苦荞蛋白中,球蛋白含量较高,其次为清蛋白,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较低[3]。由于荞麦蛋白在肠道内消化率低,所以可作为底物为肠道菌群提供营养 [4]。苦荞蛋白中还含有一种潜在的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蛋白,经过胃肠消化后的苦荞蛋白在体内表现出降压效果。另外苦荞中含有7%-10%的抗性淀粉,由于抗性淀粉不会在小肠中分解只在大肠中发酵,所以可降低肠道内pH值改善肠道微生态[5] 。大肠中糖类、蛋白质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肠道微生物发酵提供底物。肠道微生物对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6],抗性淀粉可以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荞麦中所含的蛋白质、抗性淀粉等组分被肠道内的微生物发酵利用,从而改善了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结构。抗性淀粉等组分能够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7],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肠道菌群在自身的代谢中也会产生乳酸。这些酸性物质可以降低肠道pH值,肠道低pH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能够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苦荞中还含有大量膳食纤维,使苦荞麦产品具有高的饱腹感,低升糖指数和低胰岛素指数,可以改善糖代谢。

1.1.2. 荞麦与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肠道菌群,其数量大约为1014个,其种类大约500个[8]。肠道菌群分为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等)和有害菌(产气荚膜杆菌等)两大类。进一步细分为共生菌、双向菌和抗生菌。共生菌多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内的优势菌种,其数量占肠道菌群总体的98-99%,对人体肠道健康有益。双向菌也叫条件致病菌,没有明显的有益作用也没有有害作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对肠道有害。抗生菌在肠道平衡时数量很少,但在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会大量繁殖,引起致病。但不同的饮食习惯,宿主的基因和外界环境均对于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影响。因此,只有肠道菌群,宿主,外部环境三者相互协调才能使得人体健康。现代人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均会破坏肠道微生态。高脂饮食会导致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以及普氏菌属等(肠屏障保护功能菌)的丰度明显减少,而厚壁菌属(破坏肠屏障功能的菌)丰度明显增加,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最终导致包括肥胖、糖尿病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的发生[9-10]。张芹等[11]研究发现,高糖饮食组小鼠粪便中厚壁菌属细菌显著高于正常组,而拟杆菌属显著低于正常组。而与之相反的是,高纤维(抗性淀粉,低聚糖等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多糖)饮食可改善肠道微生态。研究指出,高膳食纤维饮食可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12],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同时能抑制某些能产生有害物质(三甲胺和吲哚)的菌生长[13]。已研究指出摄入低聚果糖和抗性淀粉后可增加粪便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数量[14],并使肠道的pH值呈酸性,从而抑制过度繁殖的有害菌[15]。

现在有研究指出植物蛋白及活性肽也可促进益生菌生长,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大量动物试验发现膳食结构中的蛋白水平会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且消化道不同肠段的微生物对食物蛋白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属、乳酸菌属等细菌的丰度变化都会受到食物蛋白结构的影响,同时,由于不同种类的肠道微生物对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的代谢偏好不同,因此会造成不同来源的食物蛋白对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各异。研究指出[16]大鼠进食花生蛋白饲料后, 肠道内双歧杆菌得以大量增殖, 使有益菌在肠道内占绝对优势, 并极大地抑制了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更有研究表明,植物蛋白相对动物蛋白对宿主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有研究发现,花生蛋白可明显抑制肠球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29]。荞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目前对于荞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营养成分的提取、鉴定以及其抗氧化、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降血糖等功能的研究。因此可对于荞麦调节肠道菌群及消化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