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文化观与《红牡丹》中的女性形象(2)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林语堂呼吁男女平等,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制,倡导西方女性自由独立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牡丹这一形象。文中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林语堂呼吁男女平等,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制,倡导西方女性自由独立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牡丹这一形象。文中的牡丹是一个中国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她从小深受母亲的宠爱,敢作敢为,对封建制度压制人性痛心疾首。牡丹丈夫的去世按照封建礼教是要守寡的,“但是牡丹并无意作出一个贤德寡妇的样子给人看,因为心里早拿定主意离开夫家了,”[1]她认为“做烈妇、做节妇,全无道理”[1]。牡丹不为封建礼教束缚,想要去追寻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丈夫的去世依礼来说牡丹应该伤心落泪的,但是她不装模作样,根本没有哭出来,面对他人的指手画脚她全然的不在意。但是当自己的初恋情人金竹去世时,依礼是不该前去吊唁的,但是她不顾封建礼法还是毅然前往,在葬礼上“所有的客人,立刻鸦雀无声。她的哭,不是丧礼时照例形式的那种哭。她的哭简直是肝肠寸断的哭,透不上气来的哭,对周围的人完全不管不顾倾泻无余一发而不可控制的痛哭。她的头不断撞击那棺材,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的说话,幸而没有人听得清楚她说的是什么话”[1],因而被金竹的妻子打骂。在自己丈夫去世时不哭,情人去世时,不该哭却哭,一点没有因为礼教的约束而刻意的收敛自己的行为。梁孟嘉对牡丹表达自己的情意后,孟嘉担心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同宗结婚遭别人闲话,但是牡丹觉得男女社会的礼俗不屑一顾,满不在乎,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由此可以看出,牡丹是一个任性不羁的反叛者,她勇敢的去爱,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认为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小说中写到“她每到一个城市里,和群众在一起时,没有形式的礼教把男女强行分隔开,她就觉得投合自己的脾气,那些出外坐轿子,住在深宅大院的人,她是看不惯的。”[1],可以从中感受到牡丹对封建礼教的厌恶,牡丹觉得封建礼制制度束缚了人的本性和自由。牡丹和孟嘉一起冒雨跑回到船舱,牡丹把湿透的衣服换了下来,但是脏衣服却随手扔了一地,等着丁妈来收拾。然而,衣服的扣子还没有扣好就走了出来,她并没有顾忌太多的封建礼教,不在乎封建礼制的枷锁,并没有抑制自己的本性。

林语堂四年的留学生涯,辗转了三个国家,受不同文化的熏陶,让他接受了西方近代的先进思想和民主意识,呼吁女子的性权利的自由,这在牡丹的身上也无形地体现出来。文中当牡丹离开孟嘉,独自乘船去找重病的金竹时,内心的烦闷无处释放,同行大学生的讨好和关心,使牡丹决定通过性欲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烦闷,牡丹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性自由的权利。牡丹在一次次面临着困顿的时候,想要找到一个能够慰藉自己的方式。最终通过性欲的释放,使自己内心的苦闷得到释放。当牡丹跟白薇倾诉,大学生这件事的时候,白薇是不能理解牡丹的这种行为。牡丹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偏向于西方女性意识,追求自由,与作者所拥有的西方文化观念相符合。牡丹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牡丹的每一段感情都满足自己的欲望。牡丹与孟嘉、安德年的恋爱,牡丹找寻的是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追求的是灵与肉的和谐。牡丹一直以来追求的是灵与肉的和谐,但是现实生活中两者是不能兼得的,牡丹最终选择了肉体的欲望。她选择了有房有田地的付南涛,选择了在群山环绕的小山村生活。牡丹在追求爱情的路上,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认为女子也有追求性权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