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这是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的原因。事实上,小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值得一写的生活趣事发生可能性极大。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写作文应该要写有意
有人认为这是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的原因。事实上,小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值得一写的生活趣事发生可能性极大。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写作文应该要写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一起学唱歌当然不是有意义的事情,一起看电影也不是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便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生理心理成熟规律的限制,小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趣事难以细致观察,细致观察后又难以将其归类为可写题材,诸如此类原因,而导致小学生生活“乏味无趣”。
从小学生心理角度分析,在传统的写作学习中,学生写老师看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作文唯一的读者是老师,学生更愿意写老师喜欢的文章。那么,老师会喜欢怎样的文章呢?更多的小学生认为,老师会喜欢范文、作文书上的文章。殊不知,老师欣赏的作文是文字题材等方面的综合,学生模仿往往只会模仿题材,导致题材十分老套。另外,在传统写作课堂上,无论日记还是作文,都是老师布置,学生埋头苦思,尝试在头脑中搜索一丝丝值得一写的线索。若是一时想不出来,赶紧打开优秀作文选,在别人的文章中寻找“灵感”。毋庸置疑,这种已经“成熟”的写作模式,应该改变。
2.写作兴趣的匮乏
传统写作课堂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大部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标点的用法、如何分段等,然而,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学生却依然认为写作难。写作技能可以通过传统课堂的练习进行提升,但是,写作兴趣却难以培养。一线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却难以做出改变,只能由学生自由发展。
小学生写命题作文,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写这个题目,知识储备中也没有与这个题目相匹配的材料。小学生在写作前没有系统地准备好开头、发展、结局,只是将能想到的东西拼命往题目上凑,写到哪里算哪里,写完了发现与题目差了十万八千里。写日记时,课余活动量大,一天有太多事情想写,没办法组织好,变成了东边写一句,西边写一句。开头写早上扶奶奶过马路,中间写“我”与小明一起写作业,最后写家里养了一条大狼狗,每个小题材都值得一写`,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篇流水账。这样的缺乏学生自身向往的作文,一方面是机械化的训练,无法快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无法得到赏识,无法在写作中获得乐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求小学生摘抄好词好句与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相冲突。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注意力集中于内容猎奇,买椟还珠,写作方法的精妙却被忽略,而摘抄却要求小学生关注“枯燥乏味”的写法。常常会出现阅读完一本课外书籍,便放在一边,不做摘抄与思考升华,教师检查前拼命抄或者抄市场中单独出售的好词好句文选的现象。在学生不是自发摘抄、摘抄完并无积累欲望的前提下,摘抄对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益处。
从客观上来说,写作兴趣的缺失也因为写作本身具有难度。虽然从低年级开始的写话,中年级的写一个小片段,高年级的写字数较少的完整作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作为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写作,很难使学生喜爱。写作需要写作技巧,文章的开头要求开门见山,吸引读者的注意,小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入题;发展应抓住重点,细致展开,但是小学生作文本身篇幅短小,一旦入题慢,重点便压缩为一个小豆腐块,挤成一团。一方面,细节难以展开,另一方面,学生不会细节描写。他们难以意识到,什么细节可以体现父亲的威严、母亲的慈祥、同学的友爱互助。同样,小学生对结尾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结尾本应该是点睛之笔,或起到总结作用,或起到升华作用,或直抒胸臆、升华情感。小学生作文的结尾,是以“。”为标志,写完句号,今天的写作任务便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