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也受到传统写作教学课堂的影响。一线教师努力将写作教学变得有趣,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形象,但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模式
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也受到传统写作教学课堂的影响。一线教师努力将写作教学变得有趣,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形象,但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模式不改变,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难自发地对写作产生兴趣。
笔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写作兴趣的培养与写作技能的掌握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写作教师,而技能的提升可以依仗写作兴趣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自发地追求语言积累。
小学生写作面临的问题除了言之无物和写作兴趣缺失,还有写作形式单调等问题,但在朋友圈中,小学生却成为表达的主力军。随心所欲的自我表达使人眼前一亮,小学写作走进朋友圈中,朋友圈与小学写作有机结合,尝试为小学生打开写作的一片新天地。
(二)创新点
在互联网时代,开发网络课程、慕课等已成为教育大潮,结合互联网学习语文是一线教师尝试的方向。微写作概念较新,但已出现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我国微写作这一概念起初源自微博,与“微电影”、“微小说”等概念相似。“微”即微言大义,特点体现在结构完整,短小精悍。王雪《初中语文微写作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将“微写作”等同于片段写作,引导学生针对写作技能的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吴骦《博客在小学写作中的应用与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1)一文中,将班级博客作为写作平台,以班级作为整体进行展现,教师、家长、学生作为共同评议伙伴。经过实践,吴骦的设计对学生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及认真修改方面益收较大。但班级博客以班级为面,学生为点,点与面的接触较小,学生归属感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造成积极的学生更积极,内向学生更内向的结果。
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笔者尝试探索在朋友圈进行写作。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尝试通过在朋友圈进行写作,拓宽小学生写作内容,从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取材;利用互联网朋友圈对学生本身的诱惑,使得学生减轻对写作的抗拒心理,从而将对互联网的兴趣过渡为对写作的热爱。通过对传统写作课堂的改变,为学生打开写作殿堂的大门。
(三)研究目的
以往的“微写作”研究大多是研究者以班级为整体,将“微写作”放置于微博平台,图片、文章、视频、录音,多重表现形式,为学生开拓了写作新空间。微博下方会有相关微博,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眼界。“微写作”概念起源微博,选择微博进行“微写作”,可谓回到大本营。我选择在朋友圈进行写作以提高小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相较于微博140字的限定,在朋友圈进行写作可长可短,即可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又可使用两三段语言阐述所见所闻。小学生可自由控制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2)小学生往往认为班级博客或者班级微博归属于班级,代表班级想象,归属感较弱,心理负担重,无法在班级博客上畅所欲言。微信账号属于个人,记录的是个人生活,更有利于展现自我。在朋友圈进行写作相较于传统写作有以下三个优势:
(1)重视个性,淡化写作规则约束与题材限制,促进写作意识的觉醒
写作的本质是书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可以描写雨后的一朵小花,可以记录游玩名山大川时所感受的震撼;可以写虚无缥缈的梦境,也可以写对最近新闻的点评……题材众多。有的学校安排一周一次周记,意在让学生挑选出一周最有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但是从培养学生写作习惯、写作意识来看,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灵感转瞬即逝,小学生记忆长度短,等到周末书写往往便又面临无题材可写的困局。小学生也会被优秀作文的框架所束缚,状物作文最易模仿,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叙事作文难以效仿,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便是题材单一,情感生硬。在朋友圈进行写作,方便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灵感,使小学生摆脱写作的固定思维模式,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共享性,学生可以随时写作,促进“我手写我心”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