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精神气质与思想特征(3)

在经济方面:南宋王朝在立国之日起就继承了源于北宋那“积贫积弱”的老毛病,但由 于长期处于金与蒙古的威胁之下,因此在对外关系上,南宋朝廷以


在经济方面:南宋王朝在立国之日起就继承了源于北宋那“积贫积弱”的老毛病,但由 于长期处于金与蒙古的威胁之下,因此在对外关系上,南宋朝廷以牺牲本国的经济利益为代 价换取王朝政权的安定。但是南宋不仅要在兵力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连年向外族政权的 奉献,就自然会加重南宋王朝的经济负担,等于是加重了人民大众的负担。③

在文化方面:既有封闭保守、颓废安逸的一面,也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的一 面。近代的中国文化,其实皆脱胎于两宋文化。④ 尤其是诞生于北宋,发展成熟于南宋的理 学,经过曲折的历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后半段思想与文化的主流,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 理与政治伦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国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风貌的影响也是全方位 和深层次的,这对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也是一样。⑤

(三)文天祥的精神气质 文天祥不同凡人的外在形象与他的内在形象相匹配的,正是文天祥的赤子之心,在文天

祥童年时就对欧阳修、杨邦乂、胡铨非常的钦佩与羡慕,并且发誓一定要像前人一样有一番 利于国家利于百姓的事业,在自己死后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置身于受后人祭祀的忠臣之间,如 果做不到就不是大丈夫。由此可见文天祥对忠义人格的向往溢之言表。中国的社会风气在两 汉以孝治天下,恪守道德规范之矩矱。东晋六朝时为之一变,由敦实质朴转向通脱清虚。南 朝士族纵欲放荡,使人有乾坤颠倒的感叹。盛唐时代,强大的国力支撑着进取精神,降及晚 唐五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颓废之风不可收拾,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 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天子而为 闾阎鄙俚之事者多矣。⑥ 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军阀混战,武夫擅权,弑君弑父,背信弃义 等行为面前一泻千里,文化失序、道德沦丧、价值迷失,儒家正统视之为千古不移之圭臬的 纲常伦理面临彻底崩塌的危险。⑦ 北宋立国后,推行“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加之范仲 淹、欧阳修等人复兴儒学传统价值理念的不懈努力,儒家的伦理纲常秩序得到重建。雷海宗

①    参见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23 页。

②    参见虞云国:《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 年第 3 期。

③ 参见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卷首王国平序言:《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 人民出版社,2008.10.01,第

④    王国平:《以杭州临安为例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从“南海一号”沉船发现引发的思考》,市委党校

学报,2008 年第 5 期,第 28-41 页

⑤    刘盼:《日本学者对宋学及其形成的认识:以小岛毅《宋学的形成与展开》,杭州师范大学,2016 年

⑥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 17《晋家人传》,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88 页。

⑦ 范立舟:《忠义之气张齐贤对宋初儒学政治文化的构建及其政治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15 年第 3 期 第 6-14 页

说“宋代三百年是一个整理清算的时代”。① 这种清算来自对“忠义”观念的重新确立,社 会文化开始转向对伦理精神的弘扬。② 而文天祥着重描绘的正是这种“忠义”的情感,折射 的就是在于倡导“忠君”观念的政治价值。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