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IBM 公司首先开发出数据读取探头,并商业化生产,投放市场后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电脑、光盘、MP3、MP4,数码相机,都应用了
1997年IBM 公司首先开发出数据读取探头,并商业化生产,投放市场后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电脑、光盘、MP3、MP4,数码相机,都应用了这项技术。对这项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熟且标准化。在国外,研究小组最初的工作只是研究了由铁、铬、铁三层材料组成的样品。实验结果并不理想,电阻只下降了1.5%。但同时进行的另一个研究小组,则研究了多层材料样品,同样用铁和铬组成,实验结果表明,电阻下降了50%。没过多久,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在2007年10月,分别独立发现巨磁阻效应,使得计算机硬磁盘里的存储密度比以往提升50倍,共同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评价了这项成就,“快速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以及硬盘在近年来迅速变得越来越小,都得益于这项技术”。单以比较典型的读出磁头举例,IBM 公司在1994年成功研制读出磁头,利用巨磁阻效应的将磁盘记录密度提高了17倍。一年之后,每平方英寸3Gb 硬盘面密度所用的读出头在1995年问世,刷新了读取记录。硬磁盘的容量从4GB存储,磁性材料尺寸大, 提升到600GB 以上,磁性材料尺寸越来越小。直至现在的移动硬盘技术,以及计算机固态硬盘技术,都是建立在巨磁电阻效应理论上开发出来的商业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