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重大联系的灾难新闻报道,必须时刻遵守围绕“人”这个报道主体,在报
新闻报道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重大联系的灾难新闻报道,必须时刻遵守围绕“人”这个报道主体,在报道中注入以关注人、关怀人为核心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的:一是从灾难新闻报道的产生来看,无论自然灾难,还是社会灾难,都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也会对人们的情感造成严重的打击。此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注入以关心人情感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精神,会让人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并树立起积极的生活信念。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新闻报道中蕴含人文关怀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传播积极的生活信念,给人以生的希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给灾区的人们以情感的抚慰,生活希望信念的传递,这也凸显了灾难新闻报道生产为人们所用的新闻价值,并且有利于媒体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增强人们对媒介的信赖感。二是从灾难新闻报道的受众来看,若灾难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思想,会让受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可怕的灾难,更多的是人性温暖的关怀,同时这也有利于人们形成向上的精神面貌、促进社会的和谐。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一些灾难新闻报道小细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新闻记者不拍摄刚从废墟里被营救出来的伤员,因为他们的眼睛不能接受强光的刺激,否则很可能造成失明。一个温暖小细节传递到受众那里,则会带来更大温暖的震撼和感动。
(二)人文关怀对当今灾难新闻报道重要意义
在当今时代,灾难新闻报道急切地需要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灾难的发生往往打破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更易紧张和焦虑,尤其是当自然灾难突然降临人间时,更可能使人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若此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注入以关怀人、关爱人为基本内涵的人文关怀,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符合人们现在的精神需求。其二,如今灾难新闻中存在诸多忽视人的尊严、随意利用娱乐化、消遣化的语言对受灾者进行语言伤害、直接忽略被采访者感受的报道,这不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此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注入以关怀人的真情、人的痛苦、给予人正能量的人文关怀精神,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其三,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媒介素养地逐渐提高,他们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民众更愿意自觉地选择有“温度”的新闻报道,此时如果在灾难报道中注入满足人的知情权,体现尊重人、关怀人、理解并抚慰人的人文关怀精神,能更加凸显灾难新闻报道的“温度”感,让人更愿意接受灾难新闻报道的信息,从而发挥出灾难新闻报道本身的传播价值。
以2003年“非典”事件的新闻报道来说,个别新闻媒体抛弃人文关怀精神,堵截受灾信息,使谣言肆虐,造成人们的恐慌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紊乱,这是极不可取的。媒体在2016年7.19邢台水患事件的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更加淡薄。从信息的发布不通畅、新闻报道写作中娱乐化明显,到灾后防灾减灾宣传意识淡薄,都说明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灾难新闻报道需要急切地注入人文关怀精神。
二、邢台水患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具体表现
2016年7月19日,河北邢台区域突降特大暴雨,致使邢台东部地区大面积洪水泛滥。20日凌晨1时左右,洪水先后进入大贤庄等12个村子。根据@邢台发布提供的数据,这次洪水共造成34人死亡、13人失踪,经济损失预测高达6.49亿元。对这次灾难进行报道过程中,出现水患后有官方媒体集体失声,报道娱乐化突出以及后续防灾减灾报道不足等人文关怀缺失的诸多表现,引起公众的极度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