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德干涉性 道德干涉性是指类似的道德标准而临时聚集的群体具有干涉他人道德选择的意愿。道德绑架的实质为通过群体言论控制他人,而道德绑架的“
2.道德干涉性
道德干涉性是指类似的道德标准而临时聚集的群体具有干涉他人道德选择的意愿。道德绑架的实质为通过群体言论控制他人,而道德绑架的“绑架”群体通过具有迫使当事人接受自己的意愿或者道德观的倾向。
3.造成过度伤害
造成过度伤害,即超越对方行为所应受惩罚而造成过度伤害的一种行为。在道德绑架的情况下,很多当事人因为没有具备应有美德,甚至本身行为不具有应受惩罚性,也有可能会遭到炮轰。例如,不让座、不捐款这类道德绑架事件中,当事人不让座、不捐款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并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不具有应受惩罚性,而用户对其进行道德绑架,对当事人造成过度伤害。此外,道德绑架情况下,一些轻微的违背道德的事件容易被放大化、严重化,一些原本通过较为柔和方式解决的事情,却通过强大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进行干预,大大超出当事人本身行为应受的惩罚,造成过度伤害之后才能得以平息。
要想深入理解道德绑架的内涵,除了把握构成道德绑架的三要素外,还应将其与道德评价、道德强制这些类似概念加以区分。这三者都是以道德为标准对他人言语进行约束的行为手段,都具有约束力与强制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很多人对三者难以区分,将很多属于道德评价或者是道德强制的行为,笼统的归为道德绑架,生硬的扩大了道德绑架的范围。
(二)道德绑架与道德评价的区别
道德评价是指个体或者群体依据道德对他人行为或者思想观念进行肯定、否定或者中立的一种行为方式。道德评价与道德绑架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点:一、从实施者数量上看,道德评价行为的实施者通常为个体或者一些小规模的群体,而道德绑架的实施群体通常人数众多。二、从强制性看,道德评价的强制性远远弱于道德绑架。道德评价通常不足以让大多数被评价者产生 “不得不”,即必须按照这种评价的要求去做,否则后果难以承受这种心理,而在道德绑架情况下,其强制性较强,被绑架者通常会有被强迫之感,也更容易就范。三、道德评价通常具有正当性,适宜性。道德评价的正当性主要体现在道德评价是以道德为出发点,无论是所使用手段还是最后结果都是符合道德的。适宜性则主要体现在道德评价的手段较为柔和、适可而止,不会对当事人造成过度伤害。而道德绑架因其手段的严厉性,会造成过度伤害。
在当下,很多人对于道德评价与道德绑架不能正确区分:一些人甚至认为父母教导子女常说的“为你好”是最持久的道德绑架,而朋友间的 “不怎么做”“不够意思”之类的话,也被以偏概全,被一些人打上道德绑架的烙印。首先,父母的“为你好”、朋友间的“不怎么做”“不够意思”之类行为的实施群体较小,跟道德绑架的庞大实施群体有着极大的区别。其次,亲友间由于关系的特殊性,通常使被评价者感觉到“不得不”即强制性比较弱甚至可以忽略;最后,这种行为大多是父母教育子女,或者朋友间实施的,通常情况下并不会造成过度伤害。因此,这种行为不应当被认定为道德绑架,通常情况下只能算是道德评价,甚至很多时候连道德评价都算不上,只是一种教导或者劝告。当然整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大多数人向其中一位或者几位家庭成员施压,如果这个家族比较大的时候,这时候被评判者的压力要比正常情况下同样数量的人产生更多的压力与强制性,也是能够形成普遍认为的道德绑架。
(三)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的区别
强制指的是使用某种强迫的力量去迫使他人做某事或达到某种目的。道德强制则是指以道德为出发点,使用某种强迫的力量对他人的精神与肉体产生伤害去迫使他人做某事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方式。道德强制既通过言论使他人产生精神压力,也同时通过使用暴力等手段迫使他人就范。道德绑架和道德强制都是能够造成过度伤害的的行为手段,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从实施者数量看,道德绑架强调通常一个较大的群体使用言论使他人产生精神压力,而道德强制则不强调群体性,既可以是一个人实施,又可能是一群人实施。二、行为手段上看,道德绑架的手段仅限于言论,通常表现为强大的舆论迫使人就范,而道德强制采用双重强制,既通过言论上的压力迫使就范,也通过对其进行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迫使就范。三、道德强制具有比道德绑架更高的强制性,道德绑架通常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不会作用于肉体,而道德强制带给当事人的痛苦包括精神与肉体两方面,尤其更加强调对于肉体的强制。在被道德绑架的情况下,“被绑架者”虽然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但肉体是自由的,不会受到伤害或者强制,尚且还有对其进行反抗的余地,而在道德强制中,因其手段的严厉性甚至暴力性,被强制者其反抗的余地也被大大缩小。所以说道德强制是一种比道德绑架更具有强制性、更有力量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