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目的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会议目的地的研究,集中在从会议策划者或会议组织者视角的目的地选择决策,通过各种量化因素的选取,将各个目的地城市的优劣势进行比较。


国外关于会议目的地的研究,集中在从会议策划者或会议组织者视角的目的地选择决策,通过各种量化因素的选取,将各个目的地城市的优劣势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竞争优势和劣势。相对而言,虽然对城市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但也有部分研究借鉴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参会代表的参会决策以及会有满意度进行了调研,并得出系列的相关评价因素。

目前而言,关于国际会议目的地的研究多涉及城市形象建设、目的地营销、竞争力分析,以及会议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组织方的决策行为和对会议选址因素的感知也是会议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关于国际会议的选址因素,学界已有较多研究。内容上,会议选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影响因子的总结;方法上,多为实证研究,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从1976年方廷最早提出会议目的地的一系列选址因素以来,不少学者都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学者们基本认同的会议选址主要影响因素有:目的地可达性、地方支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会议场地及酒店)、服务质量、价格水平、市场宣传效果、目的地形象及吸引物等。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的研究较为单薄。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城市会议业的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链理论,竞争力理论对会议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评价,并对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微观方面,则针对会议的会议场所、酒店,构建相关评价因素量表,从会议决策者,会议参与者等角度进行对于会议质量的评价。对于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是相对比较少的。

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进一步对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其中包括对国际会议目的地影响因素的探索,但多数还是以国内会议市场为研究范围。

戈和张以北京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际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主要为价格、会议和住宿设施的质量和可选择性、目的地的吸引力及可进入性、旅游吸引力、治安和本地居民的友善度等,分析了北京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弊端及问题,建议北京的会议产业应在政府支持、会议人才及管理、会议产品及价格等方面有所改进。也有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台湾举办国际会议的选址因素,认为会议设施和目的地基础设施最为重要。

刘海莹,许峰对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研究进行初探,将竞争力评价方法引入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认为会议目的地竞争力可从社会经济条件、地理和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及可进入性、政府、会议服务商及人力资源、价格水平等六大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陈晓静以上海为例分析了会议目的地选择标准中,会议室设施和饭店服务质量最为重要。

朱峰以中国沿海17城市为例,对城市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包括设施、交通、服务、价格、形象、气候与环境、吸引力7项一级评价指标和16项二级评价指标。

王起静基于协会会议参会人的角度,通过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IPA)研究背景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竞争力。对国际会议目的地竞争力分为可达性、交通成本、住宿成本、食物和餐饮设施、接待和住宿设施、目的地形象、安全、通用语言、当地居民的友好程度、气候、娱乐活动、旅游文化资源12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周娟在其硕士论文中建立了学术会议目的地的评价因素体系,包含了三个层面:学术吸引力层面因素(共7个),目的地城市层面(共10个),专业会议层面因素(共11个),并确立了相关因素的权重。以上海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选取的评价因素对上海学术会议目的地进行满意度评价。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运用IPA分析法,将相关因素的满意度进行分类,并最终得出评价矩阵。